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生活 > 新闻
奥运专题 英伦三岛不得不去的15个科技圣地
  • 2012-7-30 14:49:01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邓晓进
  • 作者:王星
【电脑报在线】2012年伦敦奥运会,让世界的目光投注在这个北纬50度的绅士之国——英国。当人们被漫天的奥运资讯裹得严严实实之时,却忽略了去体验这个国家含蓄而有张力的真实存在,忘却了去祭奠那些一生都在创造奇迹的人们,忘却了去缅怀那些留给世界人民的巨大财富。

    奥运专题·英国科技地理 英伦三岛不得不去的15个科技圣地

    2012年伦敦奥运会,让世界的目光投注在这个北纬50度的绅士之国——英国。当人们被漫天的奥运资讯裹得严严实实之时,却忽略了去体验这个国家含蓄而有张力的真实存在,忘却了去祭奠那些一生都在创造奇迹的人们,忘却了去缅怀那些留给世界人民的巨大财富。此时此刻,不论你是否身在英国,都随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些不应该错过的科技圣地,唤醒那些曾经的光荣与梦想。

 

    电脑报编辑部谨以此专题向那些为人类科技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大伦敦篇

    1.威斯敏斯特教堂:科技巨匠在这里沉睡

    英文:Westminster Abbey

 

威斯敏斯特教堂

 


牛顿墓

 


牛顿

 

    附近地铁站:Westminster

    相关人物:牛顿、麦克斯韦、法拉第、达尔文等

 

    看过去年四月威廉王子婚礼的观众对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一定不会陌生。这座座落于泰晤士河北岸、国会大厦西南的哥式是建筑是英国国教的中心,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教堂之一。它兴建于11世纪,后经过多次重建、扩建,到16世纪才正式完工。自诺曼王朝以来,历代英国国王(除爱德华五世与爱德华七世)均在此加冕,王室成员的婚礼也大多在此举行。

 

    走入教堂,窗户上精美的雕花描绘着英国一千年来灿烂的历史,墙壁和地板上雕刻的文字也在向游人们讲述着历史人物的故事。略显拥挤的走道两侧,随处可以看到庄严肃穆的石棺——这里不仅埋葬着诺曼王朝以来所有的英国国王,也安放着众多在英国历史上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的陵墓。最著名的当属诗人角,在这块并不大的区域里不仅安葬着乔叟、塞缪尔·约翰逊、查尔斯·狄更斯等文学巨匠,也为威廉·莎士比亚、约翰·弥尔顿等并未埋在这里的文学家树立了纪念碑。为英国曾经的辉煌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们同样在这座教堂里拥有自己的位置,长眠于此的科学家包括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法拉第、生物学家达尔文,还有大名鼎鼎的艾萨克·牛顿。

 

    牛顿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的贡献使他生前就已成为英国乃至欧洲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为他举行了国葬,将他安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这样待遇的自然科学家。当时正在英国流亡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现场观看了这次规模宏大的葬礼后有感而发:“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的纪念碑。这便是英国人民对于才能的尊敬。”

 

    在过去的岁月里,牛顿墓的名气不如国王和诗人们的墓,不过2003年出版的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却让这座风格别致的墓成为了教堂里的“明星”,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它位于教堂中殿,墓的中央是石棺,石棺上的图版雕刻着一群使用者牛顿发明的仪器的男孩。石棺上方是斜卧着的牛顿雕像,枕在他右肘下方的是《论神性》、《论运动》、《光学》和《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等在他生前就赫赫有名的伟大作品;他的身旁站着两个张开双翼、手持卷轴的天使。在雕像的上方,还有一个巨大的绘有星座图案的圆球,圆球上方的天文女神似乎在驾驭着圆球的运转。整个墓的设计都是在极力表现牛顿卓越的成就,如果说还缺少什么,就像丹·布朗在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或许是传说中那个促使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苹果吧。

 

    2.圣保罗大教堂:“世纪婚礼”背后的生死记忆

 

圣保罗大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内部

 


戴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子婚礼

 

    英文:St Paul‘s Cathedral

    附近地铁站:St Paul’s

    相关人物:弗莱明、南丁格尔

 

    与威斯敏斯特教堂齐名的圣保罗大教堂是英国众多教堂重的异类——与绝大多数哥特风格的尖顶教堂不同,这座模仿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是采用巴洛克风格的圆顶教堂,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圆顶教堂。它坐落于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的中心地带,面前是横跨泰晤士河的“千禧桥”。由于伦敦中心城区极少高层建筑,圣保罗大教堂的天台是便成为饱览伦敦风光的最佳场所之一。它的历史要比威斯敏斯特更加悠久(始建于公元604年),但历经多次毁坏,如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17世纪重建后的面貌。

 

    1981年,为挽回日渐低迷的声誉,英国王室将查尔斯王储与戴安娜王妃的“世纪婚礼”选择在相对平民化的圣保罗大教堂举行,这座教堂也因此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超过7亿观众通过电视收看了婚礼的盛况。这里曾为带领英国顽强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战时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举行国葬,也安葬着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的威灵顿将军等众多英国名人,其中包括发现青霉素的生物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亚历山大·弗莱明。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因为其偶然性而广为流传。1928年7月,因发现溶菌酶等成就已在圈内颇有名望的弗莱明为撰写论文在实验室里培养了大量金黄色的葡萄球菌,在出去度假前,以不爱整理实验器材而著称的他随手将这些培养物堆放在实验台的一个角落里,也没有给培养皿盖好盖子;9月初,弗莱明回到实验室,发现培养皿中的细菌被一种霉菌污染,而且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其他地方的细菌则生长正常。他意识到这种霉菌有杀菌作用,并把这一发现发表在了1929年的《英国实验病理学期刊》上。十年后,弗洛里和钱恩在弗莱明论文的基础上找到了提炼青霉素的方法,并使青霉素成为临床用药,在二战中拯救了大量盟军士兵的生命,战后更是使亿万患者得到了治愈。弗莱明也因此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0人之一。

 

    在圣保罗教堂中拥有纪念碑的另一位科技界名人是著名的护士、统计学家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由于她和同伴的精心护理,英军的死亡率大幅降低,她也因为每夜提灯巡视而被战士们尊称为“提灯女神”。在为伤病员提供医疗护理的同时,他还对士兵的死亡原因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分析,认为大部分士兵是死于医院而非战场,恶劣的医护条件则是首要的致死因素。战后,她致力于改善医院的卫生条件、提高护理工作的地位,极大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也使护理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她的生日被定为“世界护理日”,她的事迹不仅在英国广为传颂,也因为被写进了小学语文课本而被中国人所熟知。

 

    3.考文特花园苹果商店:苹果不仅仅属于美国

 

考文特花园苹果商店外

 


考文特花园苹果商店一角

 


乔纳森·艾维

 

    英文:Covent Garden Apple Store

    附近地铁站:Covent Garden

    相关企业:苹果

    相关人物:苹果产品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维

 

    对于一直走“高端路线”的苹果公司来说,伦敦这个以奢侈品消费著称的城市是他们的战略重心之一。尽管苹果没有像竞争对手一样在街头大肆投放户外广告,但iPad和iPhone的海报却仍旧遍布伦敦街头——几乎所有的通信运营商和手机专卖店都会将苹果的产品作为主要的卖点吸引顾客。当然苹果自己在伦敦的投入也绝对不少。2004年,苹果在位于伦敦商业区中心地带的摄政街上开了欧洲第一家苹果零售商店,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苹果零售商店;2010年8月,规模更大、造价更高的考文特花园苹果商店开业,接过了“全球最大苹果商店”的头衔,并保持到了2011年底。

 

    考文特花园是伦敦最著名的观光景点之一,这里有著名的英国皇家歌剧院,有许许多多销售特色商品的小店铺,还有街头艺人和行为艺术家在此表演。苹果商店座落于考文特花园的广场旁,高三层,内部用英国橡木和约克石装修,显得庄严气派;正中央的大厅顶部则是透明玻璃,晴天时阳光可射入室内;加之店内设计精湛的苹果产品,这家商店可谓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苹果对于伦敦的重视,除了市场方面的考量,恐怕还与一个伦敦本地人有关,他便是iPod、iPhone、iPad等产品的主要设计者、苹果资深副总裁乔纳森·艾维。这位天才设计师从小就对画画和制作物品感兴趣,在纽卡斯尔理工学院完成工业设计专业的学习后,他在伦敦成立了橘子工作室,并因此获得了苹果公司的赏识,于1992年加入了这家当时日渐衰落的公司,设计了几款不算成功的产品。乔布斯回归苹果后,乔纳森被提拔至现在的职位,他也因此获得了大展身手的机会,主导设计的第一款产品iMac便广受好评,也令一度濒临破产的苹果起死回生。此后,苹果又发布了一系列轰动世界的产品,而它们均出自艾维和他的团队之手。2006年,《Macworld》杂志将艾维加入苹果评为这家公司历史上第六重要的事情,一些评论者更称乔布斯应该让艾维成为自己的接替者。2011年,在iPad 2发布后,有消息称艾维希望回到伦敦生活,将不再为苹果效力,这一度令“果粉”们担心不已。而在乔布斯逝世后,艾维的留任也成为投资者继续看好苹果的重要因素。

 

    由于英国在苹果公司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苹果的所有新品几乎都是第一时间在英国上市,因此在某些时候,前往伦敦的游客可以买到在国内无法买到的行货产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英国的增值税高达20%,因此在购买了苹果产品后,可千万别忘了向店方索要退税单,并在出境时申请退税。

 

    4.托特纳姆法院路:闲逛电子一条街

 

鸟瞰托特纳姆法院路

 


PC World里的Chrome区

 

    英文:Tottenham Court Road

    附近地铁站:Tottenham Court Road、Goodge Street、Warren Street

    相关企业:Google

 

    和其他大都市一样,伦敦也有自己的“电子一条街”,最著名的当属位于中心地带的托特纳姆法院路。这条不算很长的路南起牛津街西侧,北至尤斯顿路,共经过三个地铁站。著名的大英博物馆和伦敦大学学院都在这条街的附近,而曾是伦敦最高建筑的英国电信塔(BT Tower)也临街而建。

 

    二战之后,大量战时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和电子器材失去了用武之地,转而流向民用市场,这吸引了大批电子设备爱好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托特纳姆法院路是整个英国电子产品交易的中心,两侧林立着大大小小的电子产品专卖店,数以千计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蜂拥至此购买扬声器、收音机和其他电子元件,包括战时密码机及无线电收发器上的零部件也在许多店铺中有售。随着日本制造业的崛起,这里又兴起了日本电器的热潮,从远东而来的晶体管收音机和混频器成为最抢手的商品。

 

    PC日渐普及后,这条街迎来了新的辉煌,两侧的店铺开始销售电脑和周边产品,随后又转向消费数码和手机。但很快,英国的传统企业纷纷进军电子商务,各大超市和PC卖场都建立了完善的电子商务网站,Argos这样覆盖各个品类电子产品的综合零售商也深入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人们对于集中式的“电子一条街”的需求不再如往日一般强烈。如今,路的南端仍可以看见稀稀落落的几家中小型电子产品商店,有笔记本专卖店、数码相机专卖店和苹果、三星、索尼等品牌的专营店,不过顾客较多的还是销售外设和各种零配件的商店,因为购买这些商品的用户往往是急需它们,而且它们也不易从网上购得。

 

    对于“谷粉”来说,这条路还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路的最北端有一家PC World大卖场,Google在这里开设了全球第一家“零售商店”,销售搭载Chrome OS的笔记本及周边产品。和规模宏大的苹果零售商店相比,这个设在卖场一角的“Chrome区(Chrome Zone)”显得有些寒酸,展示的笔记本也只有三星等品牌的少数型号,不过这却是世界上为数不多能够直接体验这类笔记本的地方,还有热情的员工为顾客解答关于Chrome OS的各种问题。和Chrome OS笔记本的境遇相似,这个所谓的零售商店在经历了最初的繁忙后,也日渐冷清。当然,对于希望拥有一台原生Chrome笔记本却又苦于国内没有行货销售的谷粉来说,在此购买一台也是不错的选择。

 

    相比国内,英国的电子产品普遍价格昂贵。如果不是正处于促销期间或者国内没有上市的产品,在购买前最好计算出退税后的价格,并与国内同款产品进行对比,再决定是否购买。

 

    5.艾奇韦尔路地铁站:没有通讯信号的地下铁

 

艾奇韦尔路地铁站外

 


艾奇韦尔路地铁站外地铁站内

    英文:Edgware Road tube station

    附近地铁站:Edgware Road (Circle, District and Hammersmith & City Lines)

    相关企业:华为、沃达丰等

 

    在伦敦西区的主干道艾奇韦尔路的中段,相邻坐落着两个艾奇韦尔路地铁站,这里要说的是西南方的一个,即伦敦地铁“环线(Circle Line)”的地铁站。

 

    今天的环线是由19世纪60年代建成的伦敦大都会铁路演变而来的,后者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地铁系统,因而艾奇韦尔路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铁站之一。尽管曾经历过多次修复,如今走入这座半露天的地铁站,你依旧能感受到一百多年前的气息。由于随后又有两条地铁线路由此经过,这里始终异常忙碌,也成为了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

 

    2005年7月7月,伦敦申奥成功后的第二天一早,爆炸声在这座仍沉浸在欢乐中的城市的各个角落响起。在艾奇韦尔路站,一辆列车刚刚离开站台向西驶去,30岁的穆罕默德·西迪克·汗就引爆了炸弹,包括他本人在内的7人遇难,数十人受伤。当天的连环恐怖袭击总共造成了56人死亡,近700受伤,申奥成功的喜悦转眼间从这座城市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悲伤。

 

    这场恐怖袭击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奥运会、这座城市以及伦敦地铁的命运。一直以来,伦敦地铁并未覆盖手机信号,这引起了很多人、尤其是外来游客的抱怨。为了给伦敦奥运打造更理想的周边环境,伦敦政府曾试图改变这一状况。2011年初,伦敦政府公开招标,计划投入超过一亿英镑,为伦敦地铁覆盖移动信号。包括华为、沃达丰在内的四家公司参与竞标,华为在竞争中一度被媒体看好,英国商务大臣凯布尔也表达了对于华为的支持;但最终,伦敦政府放弃了这一项目,而伦敦地铁至今仍与手机信号无缘。

 

    在伦敦政府刚刚宣布最终决定时,外界曾猜测华为遭到拒绝与“国家安全”有关,但伦敦政府很快出面否认。事实上,部分民众和政客一直反对让乘客在地铁中正常使用手机,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担心恐怖分子在地铁上利用手机进行通信,或是远程遥控引爆炸弹;对于已经历过地铁爆炸惨剧的伦敦人来说,再一次同样的袭击是无法承受的伤痛。另一种说法则是,多数伦敦市民习惯于安静的地铁环境,而手机信号的存在会打破这种宁静,因此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最终,伦敦政府选择了一个替代性的方案:在地铁站里提供WiFi信号。目前已有超过40个地铁站的站台上覆盖了WiFi信号,乘客在候车时可以使用移动设备免费上网。不过在乘车期间,乘客们则仍旧必须忍受一段无法打电话、无法连接网络的时光。

 

    6.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首任皇家天文学家与世界时间

 

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

 


天文台外地面上的本初子午线标识

 


约翰·弗兰斯蒂德

    英文:Royal Observatory, Greenwich

    附近地铁站:Cutty Sark for Maritime Greenwich

    相关人物:约翰·弗兰斯蒂德

 

    伦敦东南的格林尼治区绿荫环绕、风景怡人;都铎王朝时,英国国王在此设立行宫,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等著名君王都在此降生。区内有一座小山丘,晴朗的时候站在山顶向西眺望,伦敦市区的风光尽收眼底。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台之一——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便坐落在这里。1884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天为学家决定将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埃里中星仪所在的经线作为零度经线,即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当地的时间也因此成为世界标准时间。

 

    天文台在地面上有三层,最出名、设计最别致的是二层的八角形观星室。天文台对从中穿过的零度经线作了明显的标识:屋外的地面上有不锈钢(1999年以前是黄铜)刻度线,屋内则使用的是镭射激光来指示它的位置。

 

    这座天文台始建于查理二世统治时期的1674年,发起人是数学家、勘测师乔纳斯·摩尔爵士,他动用私人财产为天文台添置了必要的工具,包括两个制作精良、每天只有7秒误差的时钟——这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精准了。查理二世为这座天文台的台长设立了一个“皇家天文学家”的头衔,首任皇家天文学家是约翰·弗兰斯蒂德,他在这里工作了四十余年,期间提出了著名的“弗兰斯蒂德命名法”的,为后来许多恒星的命名提供了准则。1833年,时任台长的约翰·庞德在屋顶上安装了一个报时球,每天中午一点准时落下,供在山脚下的泰晤士河中航行的船只校队时钟。1894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还曾遭到过一名无政府主义者的炸弹袭击,这大概是英国本土最早的恐怖袭击了。

 

    1924年,格林尼治天文台开始每隔一小时向全世界播报调时信息。不过从19世纪末开始,工业的发展使得伦敦污染严重,还因此获得了“雾都”的称号,空气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天文台的观测活动,于是二战之后,天文台搬离格林尼治地区,但仍保留“格林尼治”的名号。此后,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校正时间的方式,格林尼治天文台在报时方面的功能也日益下降,最终这个单位在1998年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并入英国天文技术中心,而位于格林尼治的天文台旧址则成为了国家海事博物馆的一部分。

 

    如今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已是一个纯粹的旅游景点,由于在这里能轻易实现一步跨域东西半球的“壮举”,很多游客都慕名而来。不过,格林尼治时间尽管是伦敦当地的地方时,却在多数时候与伦敦时间并不重合。为节约能源,英国从每年三月下旬起采用夏令时,将时钟拨快一个小时,到十月下旬才会调回到格林尼治时间;因此奥运会期间,伦敦与位于东八区的北京间的时差是七个小时。

 

    7.BBC总部:老牌电视台的互联网时代

 

BBC总部——广播大楼

 


BBC电视中心

    英语:Broadcasting House

    附近地铁站:Oxford Circus、Regent‘s Park

    相关企业:BBC

 

    自从雅虎诞生以来,门户网站成为很多人在网上浏览新闻的首选;不过英国并没有知名的门户网站,那么英国人如何在网上看新闻呢?答案是访问传统媒体的网站。除了被默多克收购的《泰晤士报》和《太阳报》,其他英国主要传统媒体大多有着与自己的线下平台名声和地位相符的网站:《卫报》、《独立报》、《每日邮报》等网站的流量在英国网站中高居前列,《金融时报》更成为全世界少有的能吸引大量用户付费阅读的新闻网站。在众多传统媒体网站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BBC(英国广播公司)的官方网站了,这个融合了文字、广播与视频等各种内容、拥有英语、汉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众多语种的站点在英国区Alexa上排名第五,是排名最高的本土网站,仅次于Google旗下的三个站点与Facebook。当然,BBC的成名并非依靠其网站,这家成立于1922年的国家广播电台早在二战之前便依靠无线广播业务已蜚声世界,它制作的电视新闻、电视剧和纪录片也在世界各地拥有无数观众。如今,它依旧是全球最大的广播公司,拥有多达23000雇员。

 

    BBC的官方总部则位于Portland Place,与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相距不远。这座被称为广播大楼的圆柱形建筑始建于1928年,高34米,地上和地下总共有12层,楼的正面雕有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的人物普洛斯彼罗和爱丽儿。这幢大楼一直是BBC广播业务的核心,广播3台、4台等信号都是由此发出;随着持续10年的翻修工作的完成,BBC全球服务(BBC World Service)等广播以及部分电视频道也将回到这里。

 

    由于广播大楼外墙没有十分明显的BBC标识,图片和影像中更为人熟知的BBC建筑是座落于伦敦白城(White City)的BBC电视中心(BBC Television Centre)。这座于1960年投入使用的建筑外观更加现代化,“BBC”三个字母醒目地出现在大楼一侧的墙壁上。这里是BBC电视业务的中心,许多精彩的节目都是从这里制作出来,向世界各地的观众播出。不过2010年,英国政府决定缩减开支,以政府拨款作为重要经费来源的BBC也难以幸免,宣布将出售电视中心;BBC电视剧和纪录片的忠实粉丝如果能亲赴英国观看奥运,别忘了去这里拍照留念。

 

    在英国,BBC的地位相当于“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浪网”,因此在伦敦奥运的转播工作中,BBC也是最主要的媒体。今年5月15日,BBC公布了伦敦奥运的报道计划,称将通过报道让伦敦奥运成为“第一次真正的数字奥运”。BBC的网站将为所有的项目、运动员和比赛场馆制作页面,同时还将提供多达24路的视频信号,覆盖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等多种终端,总时长达到2500小时,部分内容还将以3D形式呈现。热衷于部分冷门项目的朋友,如果无法在国内的媒体上找到直播信号,不妨尝试去BBC网站上寻找相关资源。

 

    8.科学博物馆:关于科学的记忆与今天

 

科学博物馆外墙

 


科学博物馆馆内

    英文:Science Museum

    附近地铁站:South Kensington

    相关人物:达尔文、克里克与沃森、斯蒂芬森

 

    在伦敦的众多博物馆中,最受科技迷欢迎的当属座落于南肯辛顿地区的英国科学博物馆。地铁南肯辛顿站有地下通道直通博物馆内,博物馆的周围还有海德公园、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帝国理工学院、哈罗德百货公司等众多著名景点。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博物馆,始建于1857年,最早是南肯辛顿博物馆的一部分,用来陈列曾在世博会的前身——万国工业博览会上展出的极具历史意义的机械装置。1909年,科学博物馆独立,拥有了现在的名字,随后陆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建工作,来自英国各地的科技展品也纷纷进入这个博物馆。

 

    和英国众多面向公众的国家博物馆一样,科学博物馆的主体部分免费开放,临时性的展览则通常会收取一定费用;2011年的数据显示,这个博物馆全年的游客超过290万人次,位列英国所有博物馆中的第五位。在这里,参观者既可以领略近代以来英国辉煌的工业和科技史,也可以学习到不少科技方面的知识。馆内共收藏了30多万件展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由史蒂芬森设计的“火箭”火车头、世界上第一台喷气发动机、克里克与沃森亲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阿波罗十号飞船的返回舱以及由世界上第一台打字机打出的文档。除此以外,从各式火车头、汽车、飞机、箭等大型展品到收音机、电视机、智能手机等个人电子设备,这里也是应有尽有。

 

    如今的科学博物馆地上和地下共有八层,其中大型展品多放置在一层,楼上则以小型展品和主题图片展为主。除了展示科技发展史和传播科学知识,科学博物馆同时也是一个娱乐场所:一层的IMAX电影院常年播放科学主题的3D纪录片,四层的Launchpad区域则提供了50多件互动展品,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亲自动手去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

 

    与其他科技馆不同的是,在英国科学博物馆里,你看不到动、植物标本等生物类展品,因为这类展品被存放在与其比邻而建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这座成立于1881年的博物馆有着比科学博物馆更高的普及度,2011年的游客超过480万人次。馆内存放着生命和地球科学领域的近7000万件标本,涉及植物学、昆虫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和动物学五个领域;它同时也是国际著名的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标本的分类、鉴定和保存工作。进化论的提出者查尔斯·达尔文自然是这个博物馆的核心人物——他的雕像被摆放在博物馆大厅正中央,他采集的标本也是馆内的重点展品。自然历史博物馆同样免费开放,喜欢生物的科技爱好者们在参观完科学博物馆后,别忘了来这里转一转。

 

    9.东伦敦科技城:从贫民区到科技心脏

 

东伦敦科技城一角

 


东伦敦科技与城的“谷歌园区”内装饰别致

    英文:East London Tech City

    附近地铁站:Old Street、Bethnal Green、Stratford等

    相关企业:Google、Facebook、思科、英特尔等

 

    伦敦东区是伦敦相对贫穷的区域,19世纪末以来,大量贫民和外来人口的涌入,使这里生活环境拥挤,且饱受失业问题困扰。2012伦敦奥运会选在这一地区举行,便是希望借此刺激这里的经济发展,使其更接近伦敦的其他区域。

 

    不过,贫穷意味着生活成本低廉,这是创业者的福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一些科技创业公司便落户伦敦东区;与美国加州的硅谷相仿,这里被称为“硅环”。然而当硅谷诞生一个又一个“统治世界”的互联网巨头时,伦敦却没有出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在上世纪后半页曾受益于软件和通信产业发展的英国经济,到了新世纪却没能搭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顺风车。在接连遭遇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等金融风暴的冲击、经济展陷入停滞之时,刚刚上台的保守党政府决心大力发展信息技术。

 

    “不要怀疑我们的野心!”2010年11月,上任不久的首相大卫·卡梅伦来到伦敦东区,正式宣布将在这里打造“科技城”,力求将其建设成与硅谷匹敌的全球科技中心。为了吸引美国的科技巨头来此投资和世界各地的IT精英来此创业,卡梅伦不仅表示将加大对伦敦东区的投入,还宣布将推动修订严苛的知识产权法律,为互联网公司创造更好的环境。

 

    科技城从东伦敦的老街(Old Street)向东延伸至奥林匹克公园,目前已有包括思科、Google、Facebook、沃达丰、英特尔、高通在内的国际科技巨头在此落户或宣布将在此投资;其中Google在这里购买了一栋七层高的楼房,将其打造为“Google园区”,作为创业者办公和交流的场所,目前已经开放;英特尔则将建立一个专注于高性能计算和节能技术的研究实验室。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和拉夫堡大学等知名学府也与科技城签订了合作协议。当然,这里也始终是英国互联网创业的中心,相对知名的创业公司包括Dopplr、Last.fm、TweetDeck、Livemusic等。截至今年三月,这个科技港已经汇集了超过700家科技公司。]

 

    为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园区,伦敦还派出官员来到中国招商。“德国注册一个公司需要2万英镑,而落户东伦敦科技城只需要1英镑。”如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吸引外商来华投资一样,在去年深圳的一场见面会上,伦敦发展促进署亚太区总监曹杰用试图用政策方面的优势吸引中国企业家前往伦敦

 

    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在奥运期间,这个科技园区必将吸引大量的游客,园区也借机组织了一系列科技活动。有兴趣的科技迷们不妨前去参观,或许不久之后,你也会来到东伦敦工作、创业或者投资。

 

    伦敦外篇

 

    10.图灵故居:红色砖房中那个致命的苹果

 

图灵故居

图灵

    地理位置:英格兰西北部Wilmslow镇,从伦敦搭乘火车至Wilmslow站,约2小时可抵达

    相关人物:图灵

 

    1954年6月的一个早晨,一位清洁工像往常一向样走进位于曼彻斯特西南部的Wilmslow小镇上一幢两层的红色砖房,却惊诧的发现屋子的主人倒在床上不省人事,床头放着一个咬过的苹果。随后赶来的医生查看后证实,房主已于前一天晚上去世;之后的检测则表明,“凶手”正是这个在氰化物溶液中浸泡过的苹果。

 

    这件事迅速震动了整个英国,因为去世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报战线上为盟军立下赫赫战功的阿兰·图灵。五十年多后的今天,这幢房屋和周围的花园还是像当初一样静谧,只是在楼房一侧的院墙上多出了一块蓝色的铭牌,上面雕刻着图灵的姓名和生卒年,以及对于他生平的简介:“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密码破译专家,他的工作对于破译战时恩尼格玛密码至关重要。”

 

    受到教科书的影响,大多数人所知道的现代计算机发明者是设计出ENIAC的美国人冯·诺依曼;不过在很多IT人士和科技迷心目中,图灵才是“现代计算机之父”。1936年,年仅23岁的图灵在《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一文中提出了日后被称为“图灵机”的抽象装置,它可以被用来模拟任何计算机算法的逻辑,这为现代计算机的技术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就连冯·诺依曼本人生前也高度称赞了图灵对于发明计算机的贡献:“如果不考虑巴贝奇等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思想,现代计算机的概念当属于阿兰·图灵。”

 

    由于二战期间在密码破译方面的突出贡献,图灵成为国家英雄,获得了“大英帝国勋章”;战争结束后,他重新投入对于早期计算机的研究,并于1950年提出了至今仍困扰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图灵测试”。在工作之余,图灵还是一位出色的马拉松选手,甚至曾在比赛中战胜过1948年的奥运会马拉松金牌得主。

 

    不过,正当图灵处于事业巅峰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打击却降临到了这个天才身上。1952年,由于一次意外的事件,图灵的同性恋身份曝光,而同性恋在当时的英国属于违法行为,图灵因此被判有罪,并接受了“化学阉割”——注射雌性荷尔蒙的处罚。舆论的压力加上激素带来的乳房发育等副作用让图灵受到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打击,也让他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为纪念图灵,1966年起,美国计算机协会开始颁发以他名字命名的“图灵奖”,表彰对计算机事业贡献突出的个人,如今这个奖项已被公认为是“计算机世界的诺贝尔奖”。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苹果公司采用被咬过一口的苹果作为LOGO,也是为了纪念图灵;乔布斯对此的回应是:“这不是真的,但上帝啊,我们希望它是真的!”

 

    11.国家计算博物馆:二战,在这里上映密码风云

 

国家计算博物馆

 

    英文:The National Museum of Computing

    地理位置:英格兰中南部布莱切利(Bletchley)镇,从伦敦搭乘火车至布莱切利,约40分钟可抵达

    相关人物:图灵

 

    对于图灵的粉丝来说,除了Wilmslow镇上的故居,另一个必去之处便是英国国家计算博物馆。它位于于英格兰中南部布莱切利镇的布莱切利园内,是一幢糅合了维多利亚哥特式、都铎式和荷兰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711年,并于1870年代扩建。二战期间,英国密码破译机构“政府密码学校(Government Code and Cypher School)”迁到这里,大量的德军加密文件在此遭到破译。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没有它的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将延长二至四年,并且结果难以预料。图灵正是这里的盟军密码破译团队的核心人物。

 

    1938年,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图灵回到剑桥大学继续研究工作,同时兼职参与政府密码学校对德国的密码破译工作。1939年9月4日,英法对德宣战的第二天,图灵来到布莱切利园报到,正式成为英国情报战线上的一员。此时的纳粹德国在无线通信中使用的是被认为“永远无法破译”的恩尼格玛密码机进行加密和解密,尽管波兰曾利用德国情报人员的疏忽找到了破译的方法,并将其告知英国,但这种方法效率低下,且随时可能因德国对于加密方式的改进而失效。图灵的任务是开发一种更通用的破译方法,而他仅用了几周时间,便设计出了一种名为“炸弹(bombe)”的机电装置,能大大提高针对恩尼格玛的破译效率;第一台“炸弹”于1940年3月正式开始使用,到二战结束时,“炸弹”已超过两百台。

 

    相对于陆军和空军使用的通用恩尼格玛,德国海军的恩尼格玛增加了更多的旋转盘,这使得加密和解密过程更加复杂,破译也就更加困难。图灵迎难而上:“其他人都没有在这方面做任何事情,我只有一个人来做。”他在1939年12月破解了其指示系统的核心部分,并提出了一种名为Banburismus的序贯分析技术,以进一步提升“炸弹”对于恩尼格玛的破译速度。

 

    图灵领导的密码破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英国扭转了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不仅保护了英国商船和舰队免遭德国海军攻击,还帮助英国皇家海军成功击沉了多艘德国潜艇。美国参战后,英美两国在情报战线上共享资源,多名美国密码专家也来到布莱切利园,重点负责对日军密码的破译工作,致使大量日本商船被击沉。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当初的国家机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一点被揭开。2007年,布莱切利园被改造为博物馆,供游客参观,馆内最著名的展品是在战争末期投入使用的“巨人计算机(Colossus computer)”。战后为了保密,英国政府下令将其拆毁,这台庞然大物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为公众所知,随后又经历了多年的修复工作才得以展出。由于在世界战争史和计算机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开放后的国家计算博物馆先后吸引了许多科技企业为其捐款,其中不乏IBM、惠普和Google这样的国际巨头。

 

    12.剑桥大学:百年科技集群圣地

 

剑桥大学

 

达尔文

 


巴贝奇
 

    英文: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地理位置:英格兰东南部剑桥(Cambridge)市,从伦敦搭乘火车至剑桥,约50分钟可抵达

    相关人物:牛顿、巴贝奇、麦克斯韦、达尔文、图灵、克里克、沃森、霍金等

    相关企业:ARM等

 

    剑桥大学是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在一些人心目中,它甚至是英国的象征。拥有超过900年历史的剑桥大学自成立以来始终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在多数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均常年排名前十,最近两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更是将其作为世界上最出色的大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剑桥大学的地位更加突出,这里共走出了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65位是剑桥大学毕业生,这两个数字都世界高校之最,其中大多数是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物学或医药奖。在剑桥大学无数杰出的校友中,牛顿、麦克斯韦、达尔文、霍金等都是改变人类历史的科学家;被公认为20世纪科学史上最重要成就之一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也出自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

 

    剑桥大学也对计算机的出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里不仅曾是“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学习和工作的地方,还是计算机先驱、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的母校。1810年10月,巴贝奇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在通读了莱布尼茨、拉格朗日等数学家的著作后,他对学校里缺少可用的数学分析工具感到失望,于是和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剑桥分析学会”,并开始设计能帮助人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机械装置。1922年,他设计出了一种名为差分机的装置,能够自动进行计算,大幅改进乘法运算的速度。他亲手制作的模型能处理3个不同的5位数,精度达到6位;受限于当时的工业水平,他在有生之年没能打造精度更高的差分机。尽管如此,差分机仍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台机械计算机,并为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91年,英国科学博物馆为纪念他的200周年诞辰,按照他的设计制造出了重达2.5顿的完整差分机,每秒可计算一次,运算精度达到25位。

 

    除了学者,剑桥大学还培养出了众多科技业界的精英。1970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剑桥附近成立了英国第一个科技园区——剑桥科学园;在此后的四十年时间里,这里诞生了数百家科技企业,并获得了“硅泽(Silicon Fen)”的称号,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如今主宰智能手机芯片市场的ARM。ARM的前身是1978年在剑桥成立的艾康电脑(Acorn Computers),这家公司于1983年设计出了ARM架构,不过由于美国对手过于强大,这家致力于PC软硬件研发的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日渐衰落,于2000年被摩根斯坦利收购。1991年,艾康电脑与苹果等公司联合成立了ARM,总部仍位于剑桥。ARM不自己生产芯片,而是将芯片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授权给其他厂商,并以此盈利。如今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和绝大多数平板电脑都采用ARM架构的处理器,同时ARM也正试图向PC领域扩张,其市值也已超过了100亿美元。感兴趣的科技迷们在参观完剑桥大学之后,别忘了去东南方的ARM总部瞻仰一下。

 

    13.牛津大学:文艺范儿中的科学巨人

 

牛津大学

 

霍金


伯纳斯·李

    英文:University of Oxford

    地理位置:英格兰中南部牛津(Oxford)市,从伦敦搭乘火车至牛津,约1小时可抵达

    相关人物:伯纳斯·李、霍金

 

    牛津大学是整个英语世界里最古老的大学,有证据显示,早在1096年,这里就已开展了教学工作。就像著名的“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一样,这两家并称为“牛剑”的大学数百年来一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在各大英国大学排行榜上也是交替担任榜首。

 

    牛津大学是著名的“首相摇篮”,从这里走出了包括现任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在内的26位英国首相,以及包括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内的数十位各国元首。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它也是世界最顶尖的学府,培养出了无数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文学家、宗教人士、戏剧家等。在牛津官方认可的48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校友中,文学奖、经济学奖及和平奖占据了不小的比例。与剑桥大学相比,牛津大学就像其所在的城市一样,显得更加古典和传统,也更有人文底蕴。

 

    在科技界,除了曾在这里就读本科的霍金,牛津大学走出的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当属“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出生在伦敦的伯纳斯-李,父母都是数学家,并都参与过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计算机——费伦蒂马克一号(Ferranti Mark I)的制造。中学毕业后,他进入了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学习物理专业,并获得了一等学位。和许多计算机天才一样,他大学期间最著名的“轶事”便是因黑客行为而被学校禁止使用计算机。在一次专访中,他将这件事情称之为“对于行式打印机的误用”,而这件事也让他迫切希望拥有自己的电脑。很快,他就找来一块Motorola 6800芯片和一台旧电视机等设备,用烙铁亲手制作了一台电脑

 

    在私人电脑公司打拼几年后,伯纳斯-李于1980年加入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并提出了一个基于“超文本”概念的计划,让这里的研究者们可以通过网络分享并更新信息,他将其称为ENQUIRE,这被视为万维网最早的雏形。1989年,他感到时机已经成熟,便提交了将超文本用于因特网的计划,并用类似ENQUIRE的理念开发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万维网浏览器和万维网服务器,HTTP协议与HTML语言也同时诞生。1991年8月,世界上第一个网站上线,如今访问它的网址(http://info.cern.ch/),你可以看到对于这段历史的介绍,以及伯纳斯-李的照片。

 

    由于这项成就,伯纳斯-李获得了包括国王功绩勋章(OM)、大英帝国勋章(KBE)和爵士称号在内的无数荣誉,登上了几乎所有的IT、互联网影响力人物排行榜,还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个人之一。这位牛津毕业生当初的天才构想,包括日后被他称为“毫无必要”的UML中的双斜杠,在二十年后的今天仍旧是互联网运行的基础,并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与此同时,牛津大学也试图依靠自己的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优势对影响互联网。2001年,牛津成立了互联网学院(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致力于英国乃至全世界的互联网政策研究,如今它已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机构之一。

 

    14.国家铁路博物馆:旧车库中的呼啸列车

 

国家地铁博物馆

 

 乔治·史蒂芬森

    英文:National Railway Museum

    地点:英格兰中部约克(York)市,从伦敦搭乘火车至约克,约2小时可抵达

    相关人物:乔治·史蒂芬森

 

    英国能在19世界成为“日不落帝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业革命。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富尔顿制造的蒸汽动力船等极大地提高了各行各业的生产、工作效率,而史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则是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不过,作为火车发源地的英国却不是最早兴建铁路博物馆的国家。挪威和德国在19世纪末先后建起了自己的铁路博物馆,英国在二十世纪上半页只是出现过一些由一家或几家铁路公司主办的展览或小型博物馆,直到1961年,国家级的铁路博物馆——英国运输博物馆才在伦敦克拉彭的一个废弃的车库内开放。为更好展现英国在铁路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一些运输史学家的推动下,1975年,新的铁路博物馆在英国中部的交通枢纽约克的一个火车头仓库成立,这也是伦敦之外的第一个国家博物馆。

 

    博物馆距离约克市中心不远,从火车站或长途客车停靠站步行至此只需几分钟时间。这座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目前共有大约280辆铁路车辆以及近100万件与铁路相关的展品。“铁路之父”史蒂芬森的雕像被树立在博物馆的主展厅中央;略显遗憾的是,这里并未展出他亲手制造的火车头。不过从19世纪初到新世纪的的各式火车真品,在这里都可以看到,比较著名的包括1846年的“弗内斯三号”、1923年的“极速苏格兰列车”、保持着世界上最快蒸汽机车记录的 Mallard 4468号等。一些非英国本土制造的经典列车也被运到这里展出,如曾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大地上奔驰的KF7 4-8-4火车头,以及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列车——日本新干线0系动车组。如果你不满足于挂牌上的介绍,馆内的工作人员会细心为你讲解每一件展品的来龙去脉及技术细节;如果你仍不满意,馆内还有一个铁路图书馆,供你查阅相关的资料。

 

    在展厅的一侧,还展示了几辆从维多利亚女王到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期间不同时代英国国王乘坐的列车。这些装饰如行宫一般的列车尽显奢华,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这个国家曾经的辉煌。随着火车速度的提升,英国如今已不再需要卧铺列车;而已八十多岁高龄的女王近年来也热衷于打扮成寻常老太太摸样,乘坐普通客车“微服出访”;或许在奥运期间,你会在某趟列车上和她偶遇。

 

    约克是英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游览完铁路博物馆,你可以沿着河边漫步、欣赏近千年历史的城墙,或参观著名的约克大教堂、在教堂顶上克饱览整座城市的风光。约克郡博物馆和城堡博物馆则可以带你领略古城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风貌。在以不讲究吃而著称的英国,约克的美食也算是小有名气,小吃和饮品都别具特色,下午茶更是许多游客心目中的英国最佳,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坐在古镇的小店里慢慢品尝。

 

    15.爱丁堡大学:上帝粒子在这里诞生

 

爱丁堡大学

彼得·希格斯

    英文:University of Edinburgh

    地点:苏格兰东南部爱丁堡(Edinburgh)市,从伦敦搭乘火车至爱丁堡,约4小时30分可抵达

    相关人物:希格斯、达尔文、贝尔等

 

    今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机构(CERN)召开发布会,宣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科学家们找到了疑似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当发布会现场一片欢呼的时候,一位老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便是预言了其存在的彼得·希格斯。

 

    1964年,当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受困于无法解释物质质量来源之时,刚刚进入爱丁堡大学任教的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场”理论,并预言了一种为其他粒子提供质量的玻色子的存在——这种被誉为“上帝粒子”的玻色子后来也以他的名字而命名。这一预言完善了“标准模型”,因而四十多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寻找希格斯玻色子,但收获寥寥,一些人也因此断言这一被称为粒子物理学的“圣杯”的粒子并不存在。当CERN宣布这一发现后,已经退休的希格斯立即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包括霍金在内的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希格斯理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如果他最终如愿获得这一物理学中的至高荣誉,爱丁堡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将上升到10人。创办于1583年的爱丁堡大学是英国第六古老的大学,也是在英国在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之一,在各个版本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都长期保持在前50位。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这里不仅是前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和约翰·罗素等政治家的母校,也走出了众多改变世界的科学家。除了希格斯,电磁学之父麦克斯韦、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马克斯·玻恩、提出贝叶斯定理的托马斯·贝叶斯、提出进化论的查尔斯·达尔文、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贝尔等都曾在此就读;深受许多科技迷喜爱的小说家柯南·道尔和J·K·罗琳也毕业于这所大学。在校园里,你会被那些中世纪风格的雄伟建筑所震撼,同时也能看到一些十分前卫的现代建筑;这所大学,正是科技与人文、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走出校园,爱丁堡市同样会让你流连忘返。几乎所有游客来到苏格兰首府,都会对这座城市称赞有加。这里曾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名城,汇聚了众多思想家、文学家和科学家,有着“北方雅典”的称号。如今,这里则是全球的艺术之都,每年8月在这里举行的爱丁堡艺术节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艺术活动之一;从去年起,备受科技迷追捧的TED(科技、娱乐与设计)大会也将其世界大会TED Global的举办地固定在了爱丁堡。城市里最著名的景点是始建于公元六世纪的爱丁堡城堡,这里曾是苏格兰的政治中心,站在上面你不仅能鸟瞰整座城市,还能远眺大海和雪山。从城堡广场向西是著名的“皇家一英里”大道,路中央有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等出生于爱丁堡的著名人物的雕像,两旁古典建筑里的羊毛制品商店则是来到这里的中国游客最热衷的购物场所。

 
本文出自2012-07-30出版的《电脑报》第30期 A.新闻评论
(网站编辑:李亚)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