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生活 > 新闻
纪实摄影搭讪技巧
  • 2013-10-12 17:52:00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向波
  • 作者:
【电脑报在线】对于拍摄纪实摄影来说,最难的是把相机对准陌生人,举起相机之前需要极大的勇气。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组照片:在西藏,一堆手持长枪短跑相机的人,强行围着磕长头的藏民拍照,把姑娘拍哭了,把老人小孩拍得无处可躲。

  
  
  南京老城南的傍晚,我对店主说:“老板你真幸福,有两个老板娘!”
  大家都笑了,趁机狂拍。
  
  陌生人也有肖像权
  拍摄陌生人,有时会涉及到肖像权的讨论。对此国内此类法律还不完善,一般情况来说,在公众场合下,不扭曲被拍者形象,不做商业用途(在中国的语境下,商业用途特指用来为商品做广告,不涵括摄影作品的发表和展出)都不算侵犯肖像权。拍陌生人时,有人说起肖像权,通常都是玩笑话,你可以用玩笑化解。但有些是很严肃跟你说的,这时对方通常正好是心情不佳的时候。那么这时你最好还是别拍,以免成为对方借机发泄的对象。
  国外的摄影师通常会带着肖像授权协议书,拍完让对方签一下,在中国的环境里,这种事情不具备可行性,也会引发对你拍摄动机的怀疑。
  我的习惯是相机包里会放个小本子,拍到不错的照片,会询问一下对方的姓名,大概住址。(也可以用手机里的电子记事本),有时犯懒会拍完后再拍张附近的门牌号(反正数码照片又不用钱)。此举不光是为了肖像权。对于一张人文纪实照片来说,何时,何地,何人的清楚描述,能极大地增加照片的说服力和故事感。如果对方要求寄照片,也可以随时记下来以免忘记,未来要做回访式的摄影时也会相当有用。这种行为虽然有点麻烦,但是已经开始接近社会学和人类学里的田野调查,可以把你的摄影专题做得再深入一点。
  摄影中与人交往的技巧,其实是比摄影技巧更难学习的学问。说起这个,我经常的口头禅是:拍人文,口才比器材更重要。
  
  杭州宝石山的清晨,健身的人络绎不绝。和路边做爆米花的杨叔聊天,他来自安徽,无亲无故漂泊至此,每天赚到的钱,够一天的花销。
  
  深圳世界之窗,我们这个时代中国梦的起点和出发之地。
  转悠了半天,不知道该怎么拍这个地方。直到我夸这小姑娘长得可爱,她夸张地举起泡面放入口中的这个瞬间。
  后记:搭讪是一种观察力
  芸芸大千世界,人的情绪总是千变万化的,这一刻对方可能乐于交往乐于被拍,下一刻可能会引致反感。这种观察力,需要在不断拍摄的过程中慢慢修炼。只有被拒绝得足够多,才知道什么是可以珍惜的。
  能从对方细微表情言语和动作中,洞察的对方情绪和思考。再融入拍摄者当时的主观情绪感受,才能拍出见心见性的照片。这一点很难,也非常有挑战性,但唯如此,我们才可以通过一张照片来触摸世界的温度。与陌生人对话,是摄影里的大问题,也是人生里的大问题,希望这篇短文能对您略有启发。
本文出自2013-10-07出版的《电脑报》2013年第39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