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创业财富 > 新闻
M2C成电商新宠 山寨大牌还是颠覆创新?
  • 2016/3/1 10:40:31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熊雯琳
【电脑报在线】随着消费升级趋势的带动,电商行业的创业者在不断的更新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从大家熟知的B2B、 B2C、C2C,再到如今的M2C(Manufactory -to- Customer),从前不久刚刚上线就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网易严选到已经运营一年多的必要商城,都希望通过“短路经济”来去除掉商品在流通中的加价环节,直接连接消费者与工厂,同时满足用户对价格和品质的双需求。

瓶颈所在:难以把控的工厂上游

毕胜之前在采访中也提到,ODM模式的难点在于,相较于大品牌的规模非常大的订单来说,起步初期如何获得更强的议价权。毕胜就曾经提过,在他这次创业的两年时间里,曾经亲自跑过上千家制造工厂,但吃闭门羹是常态。

网易严选再扩展业务时,与工厂的磨合一直是一个难题,一开始的沟通难度非常大。

首先,很多工厂很难接受电商的生产方式:小批量、高频次。而最终能够达成合作的工厂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产能间歇过剩,愿意多接些订单;一类则是自身有转型想法、想要尝试电商生产模式却自己没有销售渠道的制造商。

其次,产品品质方面的磨合。很多传统制造商很难接受严苛的要求。比如山核桃,行业潜规则是按四(新品)六(陈品)掺杂而成,消费者即便品尝也吃不出其中的细微差别。而网易严选较真的邀请了权威监测机构如SGSBV等对商品品质进行检测,检测不合格全部退回工厂,检测合格才能上架。

这样以来对制造商的吸引力就没那么大,网易严选必须要有更多的投入,足够的吸引力才能吸引制造商去改造自己的观念和生产线。目前来看,制造商对网易严选来说应该仍是一个难度相当大的问题:不仅品类相对有限(严选的解释是希望做好品控、再扩品类),有限的商品售罄之后也没有快速补货。

这样的纠结也体现在必要商城身上,相比淘宝以及一些b2c类的电商,sku的增长非常缓慢,且消费者先下单,工厂再生产制作,消费者拿到商品的周期长达20天,甚至超过了一些跨境购物电商的时间,这种漫长的周期并不符合如今的互联网节奏。

另外就是用户对商品的品质预期,拿女包品类来举例,本来毕胜希望在2015年末就推出女包品类,但团队内部一直争执不下至今都没有介入,因为团队一部分人觉得女包是为了logo活着,而另外一部分人觉得女包还是看品质和设计。

 

记者观察:M2C一个非新鲜模式的新问题

M2C模式并不是一个新鲜模式。在过去几年中,不断的有大大小小创业公司在进行尝试,但却鲜有厂商做大和走向主流。最直观的例子是淘宝有不少设计师品牌,还有不少工厂直供以及大牌同款。在淘宝上将这类工厂定制直接到消费者的品牌多的去了,只不过没有网易严选以及必要商城的背景而已。

首先面临的是对品牌侵权和质疑。就在今年初,网易严选在微博发出一组广告后引起舆论的质疑和关注。网易在一组图片广告中,将自己的产品与各大知名家居品牌对比,比如MUJI标价550元的四件套,严选只需要299元;双立人2388元的珐琅锅,严选只需要268元。原本想打造“同品不同价”的概念,而正是网易严选这样赤裸裸的比较,引来了山寨、抄袭的质疑,甚至涉及到侵权问题,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其次是研发和设计环节缺失。一般来说,传统商品到到达消费者要经历四个环节:研发以及设计、制造、流通和营销。但实际上中国制造尽管拥有很多优秀的制造企业,但能够拥有独立研发以及设计的工厂少之又有。拿莆田举例,这个一直倍看作山寨运动鞋之乡的城市,全市注册企业有2000多家,电商从业人员30万,但成长起来的自主品牌却寥寥无几,产业结构的单一和严重过剩的产能,让企业没有能力为这些产品开拓销售渠道。这些代工厂普遍的特征是,精于生产,质量过关,有着完善的供应链。但若提到做自主品牌,其他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设计能力、不会营销、也不知道怎么做好服务,要跨越转型的鸿沟谈何容易。

最后是产能以及品牌的矛盾。实际上,必要和网易严选都算是一个自有品牌。但零售商要经营自有品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是足够的采购数量,也就是产能,才能够足够便宜。第二,零售商的零售品牌优秀到可以作为品牌背书。比如沃尔玛、家乐福旗下都有不少自营品牌。但如今不论是网易严选还是必要,都还是一个初生平台,一旦流量大起来,是否也需要进驻淘宝或者京东呢?如果流量不够大,又如何能够持续支撑低价且具有奢侈品质的商品呢?

本文出自2016-02-29出版的《电脑报》2016年第08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shixi01)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