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观点 > 新闻
电脑报专访ARM亚太区高管
  • 2012-7-6 18:57:57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程朋
  • 作者:
【电脑报在线】相对而言,国内的芯片企业起步较晚,因此在企业规模、产品规划和技术积累等方面相比欧美企业还有一定差距,但因为根植于本土,所以国内芯片企业更贴近本地客户,对客户的支持反应更快速也更周到。而就产品本身而言,国内企业已经非常接近欧美企业。谈到对中国企业的支持,从我们中国的团队建设就可见一斑,几年时间,中国团队由从三年前的不到20人, 发展到今天的80人以上,以提供更好地本地服务。

 

邹诚,ARM中国区高级市场经理,拥有企业管理工程硕士学位。具有丰富的半导体行业从业经验, 对数字电视,移动互联网等应用市场有深入的理解

 

 

陈鹏,ARM中国移动计算市场经理,拥有国际工商管理及电气工程硕士学位。曾在SMSC和英特尔工作多年,从事技术支持及市场相关工作

 

作为微处理器行业的一家知名企业,ARM公司设计了大量高性能、低能耗、低成本的RISC处理器(注: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即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它采用的微处理器统称RISC处理器。),也正因为RISC处理器的这些特点,它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领域。目前市场上我们购买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90%以上采用的都是ARM公司设计的架构。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全球移动终端市场迅猛发展,作为移动设备处理器设计领域的领导者,ARM公司在2012年都有哪些规划,而针对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ARM公司又有哪些支持呢?


电脑报:如大家所见,近期苹果、三星等大厂均有很多移动新品上市,技术改变着市场,2012年是移动终端市场发展更为迅猛的一年,ARM今年在芯片研发有哪些侧重点?

   

邹诚:随着移动终端市场的发展,全球基于ARM架构设计芯片的厂商也越来越多,中国市场发展很快,达到近百家企业,因此2012年我们会更加注重同下游厂商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加强对应用开发、软件兼容性等方面的支持。另外,ARM还会注重处理器的差异化,以适应不同需求,再就是更加注重3D图形处理器性能的提升,以适应现在移动终端对3D图形显示性能的需求。


电脑报:你有谈到ARM将更加注重对下游厂商的支持,那比如对中国的芯片企业(如瑞芯微)和欧美企业相比有哪些不同?ARM又是如何支持中国企业的?

 

陈鹏:相对而言,国内的芯片企业起步较晚,因此在企业规模、产品规划和技术积累等方面相比欧美企业还有一定差距,但因为根植于本土,所以国内芯片企业更贴近本地客户,对客户的支持反应更快速也更周到。而就产品本身而言,国内企业已经非常接近欧美企业。谈到对中国企业的支持,从我们中国的团队建设就可见一斑,几年时间,中国团队由从三年前的不到20人, 发展到今天的80人以上,以提供更好地本地服务。

 

电脑报:除了对厂商的支持,ARM公司对下游厂商是否有相应的规范?例如目前国内有称号为A10众核,处理器频率为1.5GHz的平板电脑,ARM有没有这种称谓呢?

 

邹诚:Cortex?A系列目前包括Cortex?-A5、Cortex?-A7、Cortex?-A8、Cortex?-A9、Cortex?-A15,它们有各自的分布重点。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Cortex?-A10这样的CPU产品。

 

而在主频方面,55纳米Cortex?-A8单核芯片,据我们了解,多数厂商的主频大约都在800mHz - 1.2GHz的区间。比如国际大厂TI、三星等大厂的Cortex?-A8 CPU都在这个范围内。

 

电脑报:苹果的“新iPad”已经正式发布,其搭载的A5X芯片——双核CPU加4核GPU也备受瞩目,在这方面ARM能否介绍一下未来的趋势,四核今年会成为主流吗?

 

陈鹏:客观说,双核和四核都是适应市场的需求,技术的发展,硬件、软件的提升都是依据市场的需求,也就是消费者的需求,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不同的厂家就会有不同选择,例如对CPU性能要求较高的产品,厂家可能就会选择4核CPU。

 

电脑报:ARM的迅速崛起,已经给传统PC芯片大腕提出了挑战。目前Intel基于Medfield平台的“Penwell”的SoC芯片已经推出,ARM CEO Warren East称基于ARM的SOC更先进,关于这个论调,有没有实际的依据?

 

陈鹏:如果用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的话,CPU就好比汽车的发动机,ARM公司的产品一直是在做加法,就是在现有的成本和功耗控制基础上,尽量提高这个发动机的动力;而Intel则是在做减法,它要做的是在降低成本和功耗的同时来做一个动力适合汽车使用的发动机,也就是SOC产品,这就需要一个比较长时间的积累和过程,而目前ARM及合作伙伴在SOC产品上大多有15年以上的积累,在功耗、成本控制以及效率方面都有优势。

 

电脑报:谢谢两位为我们读者带来新的趋势见解。

 
邹诚、陈鹏:
谢谢电脑报,再见。

  

 
本文出自2012-06-04出版的《电脑报》第19期 A.新闻评论周刊
(网站编辑:吴融)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