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央行史上最严新规抢钱抢地盘:一场远未到结局的支付战争
  • 2015/8/6 16:41:54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记者 熊雯琳 邱力力
【电脑报在线】 “这不仅是断了支付们的生路,更是让互联网金融倒退十年。”一周之间,互联网金融风云突变,一位不敢具名的互联网企业高层形容像是“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被猛踩一脚刹车”。


   

    “这不仅是断了支付们的生路,更是让互联网金融倒退十年。”一周之间,互联网金融风云突变,一位不敢具名的互联网企业高层形容像是“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被猛踩一脚刹车”。


2015年7月底的最后1天,央行公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通过七章共五十七条,对实名验证规定、转账限定、余额支付限定、账户设立限制、付款验证限制等多方面“设立高门槛”,这被外界认为直击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命门,因而被称为央行“史上最严新规”。

受影响的不仅是第三方支付,还有普通消费者。一夜之间,很多人的朋友圈QQ群都被“购物限制5000元”、“买iPhone智能分期”、“发微信红包需开五个证明”刷了屏。当然,最失落和最无奈的莫过于第三方支付公司和电商平台,尽管央行此后多次对进行释疑,但整个行业的未来似乎都被阴影笼罩。

相关数据统计,自2004年支付宝问世至今,第三方支付机构已走过了11年的历程,获得央行牌照的机构达到269家。得益于网络支付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金融出现了P2P、互联网证券、互联网保险、网络银行、众筹等百花齐放的局面。而此次央妈突然痛下杀手,不免让所有人都惊愕万分,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突如其来的紧箍咒与解释

 

   央行新规监管下的支付账户框架,根据央行的解释,超过5000元的部分可以用网银扣款

 

    “5000元连买个‘肾6’都不够,难不成买台手机还要分两天支付?还能不能愉快地‘买买买’了?”这是热衷于网购的“剁手党”思思看到关于《征求意见稿》的第一感觉。

 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网民网购1.6万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9.1%。因此,如果按照央行的“每天限额5000元”的规定,对于这些“剁手党”而言可谓当头一棒。

 舆论瞬时也被“点燃”。众多主流财经媒体第一时间用“限额5000元”等极具煽动性的标题引发网友共鸣,无数自媒体和微博、微信也纷纷刷屏积极发声,除了限额金额,“如何证明你是你”、“开支付账户要居委会先开证明”、“征求意见稿过于严苛”、“支付行业倒退十年”等质疑声成为主流。

 巨大的质疑声让央行坐不住了。8月1日一大早,一份关于“征求意见稿”的答记者问解释稿出现在包括中国政府网在内的官方媒体上,并强调指出,目前这一稿实际上是在进行征求意见,远未成为定稿。

按照答记者问的相关解释,单日支付限额仅适用于通过支付账户余额付款,而不针对银行账户,超出5000元限额的部分可以通过网络银行和快捷支付等手段完成交易。因此,所谓炒得沸沸扬扬的“网购限额5000元”的说法是误读——不过,根据记者了解,在去年3月以来,工农中建四大均下调了支付宝快捷支付额度,年快捷支付总额不超过20万元,单日快捷支付不超过5000元

在解释中,央行列出了对国内代表性支付机构2014年网络支付业务数据的分析称,使用支付账户余额进行各类消费、转账、理财的80.12%的个人客户,去年累计付款额不超过5000元。

尽管消费限额或许是“虚惊一场”,但截至发稿,央行仍的解释并未对意见稿中对于支付账户开立、单笔支付、转账等方面的限制做出说明,这也引发了不少用户的担忧和猜测。比如经典的至少三个交叉验证证明“你是你”,发个200元红包都可能要跳转到银行验证等。

那么,为何只针对限额5000元做出了解释?对此有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这个解释稿完全没有在计划之中,是临时要求加的,看到网民和舆论质疑汹涌才发出的——“限额5000元”正是所有质疑的最核心要点。

按照该人士的说法,在《征求意见稿》发布之前,央行支付结算司已经和第三方支付主要机构就内容进行了多次沟通,但“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后,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某公司又出现了不一致的前后表现,发出了“新规让支付行业倒退十年”的声音,加上媒体和网民的热炒,央行不得不被迫临时做出解释。

“不过这不足为奇,可谓惯用手段了。他们有大量的用户,又往往能得到媒体的支持。”上述人士表示。有评论称,尽管人士并未点名某公司是谁,但大家对此都心知肚明,指的就是支付宝。

在央行解释出来后,多位支持央行的专家就表态称,无论是之前的暂停二维码、虚拟信用卡,还是《征求意见稿》,监管方的出发点都是安全。同时,对于在第三方平台上洗钱、套现等行为的担忧,央行缺乏监管的控制力,这也是导致征求意见稿出台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无论是在第三方支付行业内,大家不愿多提的事情就是套现情况的增加——相关资料显示,在杭州支付宝总部风控办公室内,大屏幕实时显示着各地的套现数额,其中广东是最高发的地区。

    业内分析人士称,如果货币在第三方支付的闭合体系内流动而不经银行监管,一方面产生了洗钱等犯罪的灰色空间,另一方面,对于制定货币政策的央行而言,如果第三方支付体系内的流量增大到一定程度,而央行掌握不到及时准确的数据,制定出的货币政策的科学性,也将受到影响。

 

新规,银行与马云的战争结果

 

     两天后的8月3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两大巨头支付宝和腾讯不约而同,表态“央行第三方支付监管新规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腾讯和支付宝内部人士向本报透露的情况,支付宝和腾讯相关部门的人基本都是彻夜加班在解读规定。不过他们的反应比外界看到的要稍微乐观一点,因为总体来说,央行对于第三方支付的指导意见,还是以安全、稳定为基础的,一切都是要以控制和降低金融风险为基调的。

 不过,根据记者了解情况来看,腾讯、支付宝的“步调一致”,其实是第三方支付与银行多年战争后的“言不由衷”。

   除了新规,其实银行和支付宝们之间的战争由来已久。去年3月11日,央行向第三方支付企业下发《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拟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进行的转账、消费设定额度——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个人支付账户单笔消费不得超过5000元,月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

 同日,四大行集体将每日转账限额降低至5000元,甚至将支付宝贴上“违法”标签。两天后的3月13日,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一份特急函件,要求包括支付宝在内的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立即暂停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等业务模式。此后,备受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挤压的传统支付业老大银联进驻战场,公开发出“宣战书和动员令”。

 面对接连到来的利空,阿里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对此怒不可遏,他不仅在几天后的技术论坛上表示“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甚至还在阿里社交平台“来往”上发文表态“支付宝,请扛住!这是你最艰难的时刻,也是最光荣的时刻!”

马云的出离愤怒很好理解。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全国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97.87亿笔,金额896.93万亿元,业务金额是第一季度全国GDP总量的63.76倍。其中,支付宝仍然连年占据半壁江山,阿里腾讯两家巨头一共则抢下了近七成市场份额。

     马云的收益,基本来源于在银行卡交易过程中与收单机构的分成。根据行业不同,费率分别为0.5%至4%不等。因此,央行的任何一项动作,都足以给马云的帝国带来巨大影响。

     这又是一场注定要发生的战争。传统的支付方式,通常由银联转接,手续费分成一般遵循7∶2∶1比例,“7”归发卡行所有,“2”归收单方所有;“1”则为银联所有,但第三方支付崛起后,这些分成也就进了支付宝们的腰包。

     成立于2002年的中国银联,在中国的支付结算市场一直享有唯一的垄断地位,与央行一直关系密切。根据《南方周末》报道,现任总裁时文朝曾任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银联上任总裁此前曾任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去年此次出台系列文件的,正是央行支付结算司。而时文朝也多次公开表态“支付机构当中前20家占了90%多的市场份额,千方百计地绕过银联进行转接清算,让他非常不满”。

     而在今年7月12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在“2015·上海新金融年会暨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上表示,“支付机构的实名制落实还得依托银行去做,能否达标还要打一个问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额度限制,也是一种不公平,容易造成好的向低的看齐的现象。”——后来这被认为是《征求意见稿》出台的前兆。

     东方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分析就认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最初是一个大网关,本质是银行存款的划转,交易信息仍由银行掌握,但后期用户能在支付公司开设虚拟账户,如果买卖双方都在支付公司开有账户,他们之间的结算就可以绕开银行和清算组织,打破了央行长期坚持的“支付-清算”二级体系,这是央行和银联、银行都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同时,规模上万亿元余额宝以全部用于投资协议存款的极致配置,为客户提供了一度高达7%的年化收益率。如此凶猛“吸储”,引起了银行业的强烈不满和恐慌,各大银行相继推出了类似产品,可惜却不敌各种“宝宝军团”。

     引发战争的除了利益,还有“私怨”。业内流传着一个没有人证实过的传言:去年2月,央行曾请马云参加座谈阐述互联网金融的形势。当时的马云称:“你们央行老觉得我们有问题,结果来查了半天,什么问题也没有吧?!”  据说,央行下属机构官员当场脸色都变了,一些人对此愤愤然:他们在赢得了利益之后,还要不忘踩我们一脚,我们不再忍气吞声!因此有了后来的全面开战。

 

     但无论是理财领域余额宝与银行存款之争,还是支付领域互联网与银行之争,博弈总归要走到相对平衡上,谁也不敢简单走向彻底决裂的悬崖边缘。实际上,除了四大行下调快捷支付限额,去年3月下发的《管理办法》过去1年并未得以正式实施,一直到7月31日出台了《征求意见稿》——战争就此进入新的战略阶段。

     不过这一次,截至8月6日,马云并未对此进行表态。多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腾讯和支付宝内部人士就对本报记者表示,第三方支付的新机会央行并没有限制,比如场景支付、二维码支付、面对面支付等。“这都是过去一年来无数次战争博弈的结果,相比去年的规定,二维码支付还被允许,可以说其实是放宽了。”

 

支付战争中,腾讯为何沉默

  根据记者了解,过去一年来,马云在这场支付战争中进行了种种布局:一是在支付宝手机钱包APP中,上线了“蚂蚁花呗”、“蚂蚁借呗”,直指线上交易借款与线下现金借款,很大程度上又解决了购物支付限额不足的情况;二是在今年5月27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网商银行挂牌,网商银行虽然属于虚拟银行但却不属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因此不受限额约束。

当然,更重要的是,马云前不久前申明网商银行不做大额贷款和存款,这是四大行的根基,这样等于给银行吃了定心丸,让这场战争不至于走向无法收拾的局面。

 有意思的是,在这场持续一年多的支付战争中,第三方支付行业另一位大佬,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态度温和,唯一一次表态也是用“理性中立客观”的历史规律论来消化委屈:“猫总是追着老鼠,历史一直是这样的,喊停、整改、妥协、再试点、大爆发。”

而在近日回复本报的采访中,面对沸沸扬扬的“红包200元限额发放”,腾讯也是如此表态:“按照新的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微信红包发放将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走支付账户,一个是走银行卡快捷支付。综合此前几稿征求意见,也看到了央行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恪守金融监管义务,为防范和降低风险、杜绝各类金融案件所做的努力......”

 实际上,站在腾讯角度,其实不难理解这种偏向保守的选择。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财付通,还是微信支付、微信红包(其实都是基于财付通),其应用场景大多基于常规电商、O2O和滴滴打车、游戏充值等的小额交易,支付工具所扮演的角色充其量只不过是资金通道,腾讯的最大现金流,始终建立在社交网络的增值业务上,只要社交关系尚未发生位移,腾讯就没有焦虑的理由。

“这一刀切下去,限额支付对腾讯而言伤到的是皮肉,对阿里而言却是动到了筋骨。”在在农行的一场发布会上,农行副行长李振江就公开表示。

 所以面对以央行为首的跨界干涉,腾讯不但不急,而且还表态称监管行为对互联网公司也是一个“正面的努力”,因为腾讯能够接受走上“小额支付”的结果,而且还有支付宝这个业界大佬在前面顶着。

   但是,阿里则不同,无论是余额宝,还是支付宝、网商银行,都已经在金融层面勾勒出了阿里金融帝国的某种未来。

 “可以说,这是一场远未到结局的战争。一旦央行涉及到阿里巴巴生存的根本,比如取消余额宝,那么就是战争最惨烈时刻的到来。”一位金融界观察人士对此表示。

     这并非没有可能。业内人士表示,按照《征求意见稿》,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也不允许第三方支付吸收存款,这就意味着,包括支付宝以后能不能继续直接连接属于货币基金的余额宝,余额宝会不会被取消等,都需要打一个问号。

 

 

大象打仗,踩死的是蚂蚁

    

“太突然了,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8月4日,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高管向记者坦言称,自己所在公司原本打算在明年底IPO,但是在《征求意见稿》出来后的几天内,他就接到了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电话,均以政策风险为由,暂缓了协商基金投资的步伐。

 另一家位于深圳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公关部人士则表示,《意见稿》出来后,管理层就连夜飞到了北京,多日来都没有回总部,“现在不同的负责人,去不同的地方跟各方人士商讨对策”。

另一些第三方支付行业人士对此表示忧心忡忡,认为这项政策一旦落地,“大家都没法玩了”。“央行认可的数字证书是网银U盾,但是你能够想象在手机支付的时候插个U盾?如果身份验证方式不足,交易上限就是5000,超过了就必须要银行来做验证。这中间的跳转体验会很差,支付成功率大概是50%。”

此外,P2P网贷资金的存管一直备受关注。按照现在的“征求意见稿”,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得为理财产品或金融机构开设支付账户,意即P2P的托管账户将全部由银行来开设,意见稿同时强调,资金风险银行也必须承担。此前被争抢的P2P网贷资金托管业务将由银行主导,

“这将意味着第三方支付无缘于P2P平台资金的存管业务,但是这个行业的公司太多,是不是银行都愿意提供支持?我觉得肯定有困难。”一位资深网贷从业人士表示,银行高门槛的准入条件必将淘汰掉大批的P2P平台,至少一半以上。

比如,民生银行网贷资金存托管业务的门槛是5000万元实际资本注册金,以及要求平台股东有国资或者上市公司等背景。“仅注册资金这块,就有很多平台达不到标准。”上述网贷从业人士指出,这份“征求意见稿”与既有办法略有矛盾的是,保监会在7月22日发布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中规定,投保人交付的保险费应直接转账支付至保险机构的保费收入专用账户,包括保险机构依法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开设的专用账户。而在央行的这份“征求意见稿”中的第八条则明确指出,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

“这终究是对第三方平台的一种打压,包括此前的银行降低限额。银行的宗旨是限制互联网理财(包括各类宝宝和招财宝)成长空间,因为这个动了银行的根基,因此银行利用政治优势制定政策以此想抄马云们的底。”一家私募基金的高层管理人士则对记者表示,今天在这个市场上发生的一切,必将决定未来5-10年乃至更长久的市场格局。

“但是对于整个支付行业来说,可走的路似乎越变越窄。”另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相关人士说,比如说,开设可以投资理财产品的综合类账户需要面签,或者5个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来验证身份,这个标准一些大公司都非常难达到,何况这些小公司。“大像打仗,踩死的是蚂蚁。”

 

 

相关链接

《征求意见稿》有关普通消费者核心问题释疑

 

1、单日限5000元,买个iPhone6不够?

     5000元限额针对的是余额,银行卡快捷支付不受影响。根据央行解释,支付机构对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采用不足两类要素进行验证的单日限额为1000元。除非支付机构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日累计限额由支付机构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PC端进行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验证不算是难事,但在手机端即移动支付领域目前几乎寸步难行。

 

2、开户必须“你是你”

 

    文件指出,支付机构给个人开户,如果是消费类账户,需要三个机构为用户做身份验证。如果是具备理财、转账功能的综合账户,则需要五个机构来验证。

按照央行的解释,具体验证渠道包括但不限于公安、工商、教育、财税等管理部门及商业银行、征信机构等单位所运营的,能够有效验证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的数据库或系统。也就是说,将来如果要开个支付账号除了进行身份证的上传,随时可能要上传你的学历证明、纳税证明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的账户,未来也许同样需要补齐上述身份验证。而几张由不同银行发行的银行卡是否能作为交叉验证的证明,目前权威机构尚未给出解答。

 

3、“宝宝类”理财以后还能玩吗?

 新规指出,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各项资金收付业务均应基于其银行账户办理。央行这一规定对宝宝类理财肯定会有影响,不规范的小平台可能就此遭受灭顶之灾。

 

 

4、“快捷支付”被限制在200元以内

 

  文件规定,支付机构根据客户授权,向客户开户银行发送支付指令,扣划客户银行账户资金的,支付机构、客户和银行在事先或者首笔交易时,单笔金额200元以上,支付机构不得代替银行进行客户身份及交易验证。

 

  央行对此的解释为,200元以上的支付,具体银行验还是支付机构验,必须是客户授权同意银行与支付机构按约定做的。如果他们约定由机构验,那么一旦发生资金欺诈或盗窃,银行必须承担资金安全责任,不允许推责给支付机构。

 

 

5、免费跨行转账时代结束了?

 

  新规规定,支付账户和银行卡账户之间转账仅限于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用支付工具给他人银行卡转账将难实现。

  具体而言是,支付机构为客户办理银行账户向支付账户转账的,转出账户应仅限于客户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办理支付账户向银行借记账户转账的,转入账户也应仅限于客户指定的一个本人银行借记账户。通俗来说,以支付宝为例,新规要求我和你可以支付宝转账,但是我不能通过我的银行卡给你的支付宝转账。

 

6、红包还能不能继续愉快的发?

      根据权威人士的解答,从发红包的角度来说,现在有两种可能,一是通过意见稿里的支付账户余额进行发放,一是通过银行卡快捷支付进行发放。如果是后者,不涉及机构交叉验证支付账户的问题,只需要走银行快捷通道,不过按意见稿规定200元以上的快捷支付需要回到银行进行验证。

  如果是前者,通过账户余额进行红包发放,不涉及理财,只需要申请消费账户即可发放红包,首先需要三个机构交叉验证“你是你”,同时也受到日付5000元的限额规定。

 

 

 

 

 

如何看待央行非银支付管理意见稿

 

1、如何看待非银支付管理意见稿

 

 

2、最新支付意见稿伤害了谁

 

 

 

3、第三方支付限额管理对你日常生活有影响吗?

 

 

 

 

本文出自2015-08-10出版的《电脑报》2015年第31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ChengJY)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