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5/23 11:16:32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毋庸置疑,过去的一周对于滴滴来说是煎熬的。即便是有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但失去的人心也已经难以收回。此次事件作为导火索,引起了更多百姓对于滴滴顺风车以及其他业务安全审核的焦虑和思考。
事实上,滴滴顺风车一直以来更多强调的是将出行与社交结合起来。其本身就是一款以出行为载体的陌生人线下社交工具。早在2015年8月20号,滴滴便推出了一场名为“搭上顺风车来约会”的活动,邀请单身男女踊跃报名,使用暗号在车上相遇。而“不仅是顺风而且还顺眼”“不怕贴标签,就怕你不约”等广告也明显带有暧昧色彩。其次,顺风车的所有产品设计都在主打社交概念,如设置年龄、行业等标签,引导语分别是“让司机更懂你”“遇见有趣的人”。而当你进一步完善资料时,会发现与在社交平台填写的资料并无两样。
有法律专家明确指出顺风车本身就与滴滴的其他业务不同。滴滴专车、滴滴快车、滴滴出租车业务在法律上叫做网约车。但滴滴顺风车,并不以营利为目的,法律上与“网约车”不是一个概念,也不受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制。
同时,滴滴顺风车业务中对司机的要求也与网约车不同。滴滴司机的招募条件比客运出租车还要高一些,而网约车平台的管理也已经有法可依。但顺风车不同,它并不能适用关于网约车的所有条款。所以在讨论滴滴在这类事件中应负的责任时,应该考虑到以上的因素。
而事件发酵之后,许多女性滴滴用户开始换头像和简介,看似玩笑的举动实则是无声的抗议。与其强化女性的“自保”,舆论更期待的是如何避免让女性陷入非要自卫的境地。
实际上,滴滴的顺风车平台用户协议里写着“我们提供的仅是平台注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及匹配服务。”但滴滴就真的不应该对用户的人身安全和隐私安全负责了吗?恐怕不是。
首先从滴滴顺风车的运营方案上来看,顺风车只是搭上滴滴这个平台,但实质是行网约车之事。尽管钻了法律漏洞,但滴滴从未声明过两者的区别,对消费者产生了误导。
而后爆出的滴滴司机端能够看到详细的乘客信息,甚至进行评价的事件更是激怒了大众。互联网应用的开发团体,如果不考虑用户的隐私与安全,随意地把可能导致用户信息泄露的东西推向公众、甚至不惜故意借助三俗来推广产品,这就是没有负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而更严重的是,这样的行为有可能使开发的产品沦为犯罪的温床。所以在这当中,滴滴无疑是要负责的。这不仅泄露了乘客隐私,而且单项透明的行为更是让乘客陷入了劣势当中。
网约车的出现,一夜之间将所有的黑车都合法化。但滴滴平台在之后的运营当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安全问题。女性既然在交易过程中属于弱势群体,那么就应该给予充分考虑、额外照顾。
尤其是顺风车业务,不应该一味追求社交化、低碳出行,互帮互助才应该是初心。而顺风车的订单也应该做详细划分,尤其是夜晚时段对女性乘客的订单分配。既然存在司机的评价机制,就应该优先选择安全的长期司机匹配女性乘客,注重安全出行。
滴滴目前对顺风车正在进行整改,除了业务定位之外,如何真正地做到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和隐私安全应该是重心。任何平台也许都不可能将所有事都做得尽善尽美。但滴滴发展十分迅速,用户基数急剧增加,问题和危险也就逐渐暴露出来。当大家已经开始怀疑这家独角兽企业是不是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滴滴应该拿出更坚定的态度和强硬的措施。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a.co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c*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