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揭秘“棱镜”事件:踢爆全球隐私的惊天告密
  • 2013-6-26 15:35:49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邓晓进
  • 作者:
【电脑报在线】5月20日,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离开了他位于夏威夷的住所,只身来到香港。此时的他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管理员,但他随身携带的四台笔记本中却装着足以轰动世界的机密材料。

美国的网络自由困境

    尽管斯诺登在国内外获得了大量支持者,但美国政府和国会的许多政客却将他视为“国家公敌”。

    事发后,NSA迅速要求美国司法部对斯诺登进行犯罪调查。众议院常设特别情报委员会主席迈克·罗杰斯(Mike Rogers)称泄密者毫无疑问应该被起诉。多位国会议员称他为叛徒,甚至要求将其逮捕。

    尽管美国尚未正式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提出引渡申请,但由于两地存在引渡协议,分析人士普遍认为香港并非斯诺登的久居之地。斯诺登本人无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尽管他曾在表示直到被驱逐之前不会主动离开香港,但6月18日,冰岛官方证实,斯诺登已向冰岛提出了非正式的政治庇护申请。

    斯诺登的遭遇不免让人联想起另一位因为泄露美国政府机密而被迫寻求政治庇护的争议人物——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尽管阿桑奇是被瑞典警方指控涉嫌性侵犯,但他和他的支持者始终怀疑这一指控受到了美国政府的影响。在棱镜项目公开后,藏身于厄瓜多尔驻伦敦大使馆中的阿桑奇称斯诺登为英雄,并建议后者向俄罗斯或南美国家寻求政治庇护。

    除了报料,斯诺登和阿桑奇的另一大共同点是对互联网自由的推崇——阿桑奇曾被澳大利亚媒体称为“互联网的自由斗士”;斯诺登在笔记本电脑上贴上了EFF和以及旨在推动网上匿名交流的Tor项目的标志,他选择向冰岛申请庇护也被认为是考虑到了该国在推动网络自由方面的良好声誉。而两人当前所面临的共同处境,则体现了美国政府在网络自由问题上所处的困境。

    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民间长期存在着推动网络自由的强大力量。上世纪90年代初,EFF、民主与科技中心(CDT)等倡导网络自由的非政府组织先后成立,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互联网从业者和用户。1996年,为抗议国会通过《电信法案》,EFF的联合创始人、著名诗人约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仿照美国《独立宣言》的形式撰写了《赛博空间独立宣言》,在网上广为传播;该文宣称互联网应不受任何政府管辖,并对试图通过法律控制网络的政府提出警告。上世纪末,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顶尖高校先后成立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研究互联网的社会科学学者,对推动美国乃至全球的互联网自由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与国会对于互联网自由的态度却呈现两面性。

    自克林顿政府以来,美国历届政府的高官都在公开场合倡导网络自由,奥巴马政府更是将互联网自由作为核心外交政策之一,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曾连续两年就这一议题发表公开演讲,指责其他国家限制互联网自由的做法。

    另一方面,受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美国政府和国会违反、限制网络自由的事件也不断出现,并多次引发强烈抗议。

    2010年11月,维基解密公开了数万份美国外交电报。美国政府随即禁止其雇员阅读这些材料,同时向Twitter索取维基解密成员的账户信息;亚马逊、PayPal、EveryDNS等公司先后停止为维基解密提供服务,有报道称他们受到了美国政府的压力;身在英国伦敦的阿桑奇也很快遭到瑞典警方通缉。在2011年2月关于互联网自由的演讲中,希拉里试图将维基解密事件排除在网络自由议题之外,称其为“网络犯罪”、“破坏网络安全”,但这些说法没能消除反对者的质疑。

    2011年,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分别提出SOPA(《禁止网络盗版法案》)和PIPA(《保护知识产权法案》)两个法案,旨在阻止国外网站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由于法案要求互联网公司主动对包括UGC内容在内的可能的侵权行为进行审查,否则将承担连带法律责任,若这两个法案被通过,互联网公司将不得不在知识产权方面投入更大的成本,UGC领域的创业公司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压力。两个法案引发了席卷全美的抗议浪潮,Google、Facebook、雅虎、维基百科、Mozilla、Twitter、亚马逊等公司以及多个民间组织先后加入抗议活动,最终迫使两个法案在国会的讨论无限期推迟。

    今年1月,27岁的著名程序员、作家阿伦·斯沃茨(Aaron Swartz)在家中自杀。这位参与制定RSS标准并创办社交网站Reddit网络自由倡议者于2011年被指控从学术期刊数据库JSTOR中非法下载大量论文,面临数百万美元的罚款和最高35年的监禁。他的去世引发了美国科技界的关于互联网自由与开放的新一轮讨论热潮,而由此展开的抗议行动也使得国会对他的案件展开调查,同时着手修改相关的法律。

    在棱镜事件爆发后,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描写极权主义社会的小说《1984》在美国的销量暴增,反映出许多美国人对于因网络行为受到监控而失去自由的担忧。另一方面,在俄罗斯国家杜马成员库斯图诺夫(Ilya Kostunov)通过公开信中要求限制公务员访问Gmail、Facebook等美国的互联网服务后,有观察人士指出,棱镜将给俄罗斯进一步限制社交网络提供借口。

    在伊恩·布朗看来,棱镜对网了自由构成了严重威胁:“美国是全球互联网自由运动首要倡议者,这件事情显示了它在这个议题上的虚伪,也严重影响了这场运动的声誉。”

本文出自2013-06-24出版的《电脑报》2013年第24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