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不够“智能”的智能手环 Fitbit Flex深度体验
  • 2013-10-14 17:45:22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程朋
  • 作者:
【电脑报在线】科技媒体是个辛苦的行当,最艰辛之处在于就是生活没规律。想连续睡上几个好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采访可能被安排在早上7点至晚上12点之间的任何时候,熬夜写稿则是家常便饭;隔三差五的,硅谷公司还会在北京时间的凌晨开个发布会,哪怕明知道没有太多亮点,我们也得盯到最后一刻。



选中Fitbit Flex

   科技媒体是个辛苦的行当,最艰辛之处在于就是生活没规律。想连续睡上几个好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采访可能被安排在早上7点至晚上12点之间的任何时候,熬夜写稿则是家常便饭;隔三差五的,硅谷公司还会在北京时间的凌晨开个发布会,哪怕明知道没有太多亮点,我们也得盯到最后一刻。
   饮食方面,别说是在家正点吃晚餐了,想像白领们在办公室里吃固定的工作餐都很难,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与盒饭或“垃圾食品”为伍。
   运动的时间就更难保障,哪怕办了健身卡,去健身的次数也寥寥无几,甚至周末也常常被工作占用,无暇锻炼。好不容易踏上跑步机,还有可能中途被一个电话叫回家中的电脑前……
   于是,在看到一批号称能监测运动、睡眠、饮食状况、指导健康生活的智能手环纷纷上市之后,身为资深伪极客的我决心一试。
   如果不考虑本土的“期货”和山寨产品,市面上主流的智能手环有三款:Nike+ FuelBand、Jawbone Up和Fitbit Flex。FuelBand问世最早,也因为出现在了苹果发布会上而有着极高的知名度,然而它监测的项目较少,几乎只是一个单纯的计步器,也不支持Android手机。Jawbone Up外观不错,几位用过它的极客朋友也给了它不错的评价,但一个致命的缺陷让我将他排除出考虑范围——它不支持无线同步,使用者需要将它取下,用数据线将其与手机连接才能完成同步,这在如今这个一切都可以靠无线搞定的年代实在是太反人类了。

   Fitbit Flex外观并不出众,但多家国外媒体的评测都称它是缺陷最少的一款手环;今年年内Fitbit公司总共获得7300万美元融资、估值超过3亿美元也显示出资本市场对这家公司的认可。相比FuelBand和Up,它还有着价格优势,这对于我这类爱玩新东西、手头又不宽裕的科技记者来说可是个巨大的诱惑。于是,我花了600多元人民币,请美国的朋友帮我从代购了一只黑色的寄回国内。(让我倍感郁闷的是,就在我等待的那几天里,它的售价下跌了约10美元,只能怪自己不走运了。)

 

那些“有用”的功能
   虽然已看过许多专业体验报告,不过Flex到手之后还是让我眼前一亮。黑色磨砂的外表稳重、朴实,橡胶材质柔软舒适,戴在手腕上没有多少感觉,长时间佩戴也毫无问题;为适应不同用户,Flex还提供了长短不同的两条腕带。内置的蓝牙适配器能让Flex和PC或Mac无线同步,每次同步仅需十几秒。在智能设备最大的瓶颈——电池方面,Flex也表现不错,充满电后坚持5天毫无压力;在使用的两周内,我只将它取下过两次,每次充电时间也不超过5小时。
   Flex的核心是插在腕带中的传感器模块,所有的功能均依靠它来实现。测量运动自然是手环不可或缺的,我每迈出一步,它都会测量并记录,并根据运动的步数换算成距离以及消耗的热量,这三项指标可以让我清楚地了解到自己一天的运动情况。当我给自己设定目标之后,手环会通过传感器模块上的5盏LED指示灯告诉我当前完成的情况——例如我希望自己每天行动10000步,那么每走2000步就会有一盏LED灯亮起。
   在计步器的功能以外,Flex还能监测睡眠状况。只要快速敲击Flex将它切换到睡眠模式,它就能开始记录我熟睡、浅层睡眠和未入睡的时间,并测算出我每日的有效睡眠时间以及睡眠效率,让我了解自己的睡眠质量。
   这款手环的另一大亮点功能是静音闹钟。它能在设定的时间通过震动将我唤醒;通过测试,我发现震动唤醒的效果非常明显,手机上的闹钟功能很快被我抛弃。
   但真正让我觉得它“有用”的还在于它加入了社交属性。
   在管理页面里,我可以通过邮件或Facebook添加同样在使用Flex的朋友,他们的名字会显示在我的管理页面中;包括我自己在内,所有人跑过的步数会出现在一个榜单中,根据过去一周中我们行动的总步数多少排列名次。对我来说,这是个很大的激励——我会希望比我的朋友表现得更好,证明我自己运动得更多;事实上,由于我的朋友们大多是IT男,我这个常年在室外奔波的记者总是很轻松地就能排在榜首。


Fitbit Flex的管理页面可以看到它所监测的各种信息


槽点多多
   Flex对我了解自己、改善生活方式多少是有帮助的,但以上便是它的全部作用了。相比亮点,这款广受赞誉的手环的槽点更多,我实在是不吐不快。
   有些问题虽然影响到我的使用,但考虑到它是一家成立不久的创业公司,这些问题尚可以理解。
   它的系统支持的语种十分很有限,不包括中文。它支持的手机机型也非常少,仅有iPhone、iPad和三星的几款旗舰手机,我的Galaxy S3虽然也在列,但由于是国行版,也无法正常同步。不过在Flex与PC同步之后,手机上的App可以查看到云端的数据,因此虽然无法在户外进行实时同步,但使用起来也还算便利。
   一些高级功能需要付费购买高级版,比如详细的饮食、睡眠、运动报告,费用为每年59.95美元。
   此外,我佩戴了它两周,期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却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手环,这多少让我有些失望。确实,Flex的外形有点低调过头了,但无法引起他人关注这很大程度上是我自己的问题——一位朋友提醒说,如果我选择“骚”一点颜色,大概会有很多人注意到;而Flex也的确提供了红色、绿色等版本。
   但另一些问题则很难用公司缺少经验来解释。

 


没有说明书,也没有简易教程


   事实上,我对Flex的失望之情始于我拆掉包装的那一刻。Flex既没有附送说明书,也没有在包装和上绘制简易教程,自诩玩过许多数码设备,却在拿到这款手环后不知如何将传感器模块取下来充电。后来发现,网上可以找到它的PDF版说明书,Fitbit的App中也会详细介绍如何使用;问题是包装里并没有任何文字提示,我又怎么知道要去网上找说明书,或者去App里看教程呢?
   使用Flex监测睡眠,需要手动开启睡眠模式,还得在醒来之后将其关闭。对我来说,这实在是一项很难被记住的操作——睡前我大多时候都处于兴奋状态,比如写稿,或者观看硅谷的发布会,躺下后脑袋往往依旧被其他事情占据。在两周之内,我只有三天时间开启了睡眠模式,其中一天忘记了在起床后第一时间将其关闭。相信Fitbit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在管理页面中提供了补记的功能:只要输入睡觉的起止时间,当天的睡眠数据依然能够被呈现出来。这个方案的确能够解决部分问题。
   Flex还无法测量出走路、跑步之外的其他运动方式,包括骑车、游泳等有氧运动;而我又是个将自行车作为重要出行工具的人,因而这是个巨大的缺陷。Fitbit同样还是提供了补偿方式——我可以手动在管理系统中输入骑车、游泳的运动信息,但我必须要自己去了解我做这些运动的起止时间和距离,它才能根据这些数据测算出我所消耗的热量;在这一过程中,Flex的传感器无法起到任何作用。
   最糟糕的还在于,一切与饮食、体重有关的功能对我来说都是形同虚设的。
   Fitbit号称可以根据当前的体重和期望的体重制定每天的运动和饮食计划,并监测完成情况,但这需要监测每天摄入和消耗的热量。消耗的热量可以由Flex负责监测,但它并不具备测量摄入热量的能力,因而若想使用与之相关的功能,就必须人工输入每天的饮食情况。为了便于用户记录饮食信息,Fitbit的系统里提供了十分详细的食品列表,覆盖西餐中几乎所有主流的食物类型和做法;用户输入自己每餐所吃的食物,系统便能自动算出摄入的热量。
   但我无法完成这样的工作——不仅是我,询问过的几位Flex的国内用户也同样放弃了监测饮食和体重的功能,因为操作起来过于繁琐。Fitbit并未提供中餐的食物列表,而就算提供了列表,记录中餐的食物仍旧是难以完成的工作——相比西餐,中餐的做法更复杂、变化更多,选择食物的工作量更大;而且如果是与许多人一同吃正餐,一餐的食物种类可能多达十余种,每种食物的摄入量也无法测算。此外,对于我这样严重缺乏生活规律的人来说,让我每天耗费大量时间坐在电脑前记录一天吃过的东西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我们需要怎样的智能手环?
   今年以来,可穿戴设备是科技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各大科技展会都少不了形形色色的智能眼镜、手环、手表,关于这些产品的讨论、分析更是比比皆是。然而,市面上现有的产品尽管在发布之时各有惊艳之处,但当人们拿到它们并深入体验之后,却往往是失望大于惊喜。
   问题出在哪里?在我体验Fitbit Flex之前,我已经看到、听到不少用户关于智能手环和其他可穿戴设备的抱怨,但大多过于碎片化,难于梳理;而当我亲自体验之后,我找到了症结所在——它们还不够智能。
   什么是“智能”?在我看来,智能设备中所谓的“智能”的精髓在于用机器取代人完成某些工作。因而,一款出色的智能设备应该能在无需人工操作的情况下完成尽可能多的完整的任务。
   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Flex或其他手环真正实现了“智能”的仅限于对行走、跑步以及睡眠的监测;如之前所述,若想利用其所有功能,手动输入的信息量恐怕会远大于手环自动记录的信息量。这实在不该是一款智能设备应有的表现。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这样生活不规律、不愿意将时间花费在手动填写信息上;有些人甚至将手动记录每天的衣食住行视为乐趣。但对于这样的用户来说,智能手环的意义何在?难道现有的手机App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吗?
   因此,从长远来看,开发智能手环以及其他可穿戴设备的厂商应该将重点放在减少每一个功能的实现过程中的手动操作环节,而非不断拓展需要大量人工操作的新功能。
   不过,我并不期待科技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即便这些智能设备可以提供再多的信息、带来再多的激励,我们的身体健康最终还取决于我们自己。如果没有意识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没有改善生活方式的决心,哪怕你全身上下戴满各种设备,恐怕也很难得到健康。 
本文出自2013-10-07出版的《电脑报》2013年第39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