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艰难奋起的中国标准
  • 2014-1-6 17:48:31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程朋
  • 作者:
【电脑报在线】WiFi现在人人都知道,满世界的无线基站都使用着这一标准,也是最主流的无线传输协议。本质上WAPI和它没有多少区别,而且相对于WiFi,WAPI在认证保密方面有优势,只是在推行的过程中可谓一路坎坷。

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技术、四流企业做产品,这几句大白话简明地点出了这条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标准之争其实是市场之争,每一项新标准的确立,就意味着市场的一次洗牌。眼下TD-LTE这项由中国主导的4G国际移动通信标准,现在国内如火如荼地推广当中。在4G之前,很多中国标准都经历了一个坎坷的漫长路程,甚至遭遇被集体扼杀的命运。从下面这些标准推广的艰难历程中,可以看出让一项中国标准屹立起来,是多么的艰难。
  
WAPI标准强制推行


WAPI曾经试图在无线网络领域树立起中国标准


WAPI标准仍然在努力地推广中

  WiFi现在人人都知道,满世界的无线基站都使用着这一标准,也是最主流的无线传输协议。本质上WAPI和它没有多少区别,而且相对于WiFi,WAPI在认证保密方面有优势,只是在推行的过程中可谓一路坎坷。

  2003年11月2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第110号公告(以及随后发布的113号公告),规定“从2004年6月1日起,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未加施中国强制性认证标志的无线局域网产品不得出厂、进口、销售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这一事件算是正式拉开了WiFi和WAPI标准争议案的序幕。此举一出,立刻收到了不同的声音,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柯白首先就直言不讳的说:“中国在此问题上坚持自设标准,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是制度上的保护主义。”令人咂舌的是不久后,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商务部部长埃文斯以及贸易代表佐立克相当罕见地联合致函中国政府,对中国强制执行无线局域网新的国家标准,以及半导体产业的补贴政策等贸易壁垒提出了质疑,一时之间满城风雨。
  我们知道早在1999年,随着WiFi联盟的非盈利性无线局域网技术标准化组织的成立,无线局域网产业也开始颇具产业规模。它最大的优点是摆脱了线缆的束缚,使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地在局域网覆盖的“热点”区域上网;而与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相比,无线局域网技术可提供超过每妙10兆字节的接入速度,速度更快。而国内,包括一直致力于中国宽带建设的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也就是分拆重组之前的“小网通”)这样的运营商、类似华为的设备制造商,甚至国内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都对无线局域网络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涉足无线业务,又可以绕过信息产业部在移动牌照方面的管制,加上其定位主要是商务人士等高端用户, WLAN(无线局域网络)的确是个难得的机遇。
  为规范这一产业的发展,2001年6月,信息产业部正式下文,确定由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以及西安邮电学院等单位,承担无线IP领域六个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以此为契机,2001年8月,在信息产业部科技司的指导下,中国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在北京正式成立,创始者包括上面提及的这些单位,以及国家商用密码研究中心等10家单位。
  在上述六个标准之中,《无线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和《无线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2.4GHz频段较高速物理层扩展规范》两项标准此后也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2002年~2003年国家标准化项目。在征求完运营商、制造商、设备集成商以及众多科研院所、行业用户等的广泛意见,层层审查之后,信息产业部、国标委以及密码办又在北京联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两个国家标准的宣传贯彻会议,与会人数超过了百人。直到当年11月底,质检总局、国标委给出了清晰的强制推行时间表后,关于无线局域网标准的争论才开始公开化并急剧白热化。其中关于必须由中国政府指定的公司来生产WAPI加密芯片的规定,则成了事实上的导火索。
  从技术上而言,新的国家标准采用的WAPI技术,由于采用了新的双向鉴别技术,因此安全性要明确优于WiFi联盟采用的WEP(有线等效加密)协议,或许正是出于安全的考量,密码办指定了西电捷通、华为、中兴等24家国内企业,授予了其国家加密算法的使用权。这就意味着,任何外国企业均需与这些企业中的一家合作,才能生产内置加密芯片的接入设备,从而顺利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强制性认证要求。这显然会迫使国外企业部门开放知识产权,因为所谓知识产权,不仅包含技术、专利等具体的东西,同时也包括商业策略、公司运营、生产计划、员工安排以及劳动合同等。
  在这场博弈中,全球芯片巨头英特尔的态度尤为引人关注。它指责WAPI加密标准属于落后技术,并且无法保证品质。它牵涉到整个上下游的厂商,包括软件厂商、芯片制造商、无线设备厂商以及运营商等。如果采用WAPI,就意味着现在的运营商必需重新进行大量的调试和认证,这种观点也得到了美国信息产业机构的支持。他们认为,标准只是一种技术概念,目前中国的WAPI标准只有算法和形式,细节上并不清晰,而要把这一加密技术内置到各种设备中,更要考虑芯片设计和元器件接口等各种因素。即使对于国内的华为和中兴来说,由于强制执行了WAPI标准后,它们必然要生产支持两种标准的产品和设备,以便在海外争夺市场,无形中加大了风险和成本,不看好WAPI标准的声音此起彼伏,一时间甚至信息产业部内部也有不同的分歧存在。因为中国的四大运营商中,无论是中国网通的“无限伴侣”业务,还是中国电信的“天翼通”,或者中国移动结合GPRS推出的WLAN业务,都已经将无线局域网视为新的兴奋点。如果WAPI强制执行的话,这不仅意味着运营商必须对现有的网络设备加以升级,同时,也必须经历一个时间尚无法确定的调试和磨合期。
  由于WAPI不兼容WiFi,中国政府为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由工业化信息化部宣布所有在中国大陆发售的手机禁止安装WiFi模块的类似做法,后来迫于市场压力,尤其是美国无线网络设备的最大的供应商,2009年以后已经对WiFi开禁,但所有在中国大陆销售的带WLAN功能的手机必须兼容WAPI。
 
高清碟机国标“内战”


HDV、HVD和EVD曾经为国家影碟标准产生过激烈的竞争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避免遭受外国企业的挟持,中国决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高清碟机技术,为此于1999年成立了中国数字光盘联合体,而该联合体正是EVD技术方和标准方阜国数字的前身。争论不休的高清碟机国家标准在2004年就经历了一波三折,甚至发展到研发会的时候,HDV和HVD不参加而被叫停的窘况,EVD也因为标准久久不下来,祭出了起诉信息产业部大旗,一时间“真枪实战”扑朔迷离,而信息产业部对此三缄其口,持有谨慎态度,也引起了企业及行业观察人士的忧虑。
  在2004年7月8日,EVD即以国家行业标准进行公示,然而最终结果却是未能在一个月的公示期后成为标准。原因正是,原已同意参加测试的HDV和HVD并未在约定的7月21日参加评测。10月份,第二轮测试时HDV和HVD仍然缺席,而EVD则于28日通过了国家广播电视质量检测中心的高清测试报告以及标准一致性测试报告。对此,凯诚高清总裁助理雷霆曾解释道,HDV之所以没有参加,一方面是因为对测试的指标有意见,而另一方面是信产部指定的测试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是阜国数字的股东方。雷称,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也是信产部的下属单位,凯诚高清把产品送到这里检测,是配合信产部推出国家标准。
  显然三方阵营都明白,口水战并不能代替市场份额而成为其晋级国家标准的重要砝码。尤其是EVD和HDV在相互指责的同时,仍马不停蹄地争取市场。所谓的阻止国标达成的最大障碍是三方都声称的技术难以融合,不大可能存在,或者影响因素很小,国家有关部门有能力组织精锐之师攻克难关,问题恰恰就出在人为的因素上,“高清碟机标准”牵扯到众多具有强大背景公司的利益,相关政府部门自然要再三权衡,以致标准提案迟迟未能达成一致。

FRID初具产业链规模
  目前国外企业已在FRID空中接口等关键技术方面申请了专利,正将拥有的专利技术写到相关国际标准中,试图利用标准的推广收取高额专利费。虽然国内大多数企业的FRID技术还处在跟随与参照国外先进技术的阶段,但有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正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申请,并已提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FRID标准提案。
  中兴通讯公司以自主知识产权FRID空中接口技术为基础,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特定的840MHz-845MHz频段的产品;北京烽火联拓、中兴长天、上海坤锐等公司也分别提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提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正对上述标准提案进行实验和研究工作。据了解,目前各国FRID频率政策和射频参数定义都有所不同,且都集中在860MHz-960MHz之间。例如美国的频率为902MHz-928MHz之间,美国的FRID企业就在这个频率区间段积累了大量核心技术并申请了专利。为鼓励自主创新、体现开放兼容并保障信息安全,我国于2007年发出《关于发布800/900MHz频段识别技术应用试行规定的通知》,将我国FRID使用频段明确为840MHz-845MHz和920MHz-925MHz。“840MHz-845MHz频段的设定和相关产品的成功研制,为中国自主标准的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也将为我们在FRID技术方面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冯敬说。
  近年来,在政府支持和企业推动下,中国FRID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国家金卡工程FRID应用试点工作又推动了这项技术在众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高频FRID技术已经在物流、物品防伪、远洋运输、智能交通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并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FRID产业链。 
本文出自2014-01-06出版的《电脑报》2014年第01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