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专访:美国人眼中的“华为之罪”
  • 2012-10-22 9:12:11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邓晓进
  • 作者:本报美国特约记者 蒋一心
【电脑报在线】美国人怎么看待华为中兴在美国遭遇重重围剿,他们是否认为华为中兴真的危害了美国国家安全?

        美国人怎么看待华为中兴在美国遭遇重重围剿,他们是否认为华为中兴真的危害了美国国家安全。


世界级竞争,不是打价格战的战场

——专访前美国国家级实验室军方高性能计算机高级研究员

 


嘉宾简历:刘谦,国家级实验室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多媒体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之前在另一个国家级实验室从事美国军方高性能计算的研究,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现从事高清显示和安全传输的研究工作。


        电脑报:作为一直与网络安全打交道的研究人员,你自己怎么看华为中兴被美国政府调查这个事情?


        刘谦:我不但听说了这次沸沸扬扬的争论,我对这两家公司也比较了解,他们作为中国本土的网络通信设备新星在国际市场备受关注。

        这次美国参议院的调查结果让人疑惑,但却可以理解。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对普通消费产品包括企业级的消费电子产品都不应该有任何没有确切理由的限制,即便有,双方政府完全可以将其提交到WTO或者UN进行讨论和寻求裁决。但众所周知,中兴华为提供的产品已经超过消费产品,对于政府采购和军队采购,美国政府或者说所有政府都有对其担忧的权利,甚至根据自己担忧而阻止的权利。
        其实相同的道理,中国政府也不会对自己的网络设备或中国移动,电信核心网络设备的采购轻易对美国、日本等企业开绿灯。这里有国家安全的考虑也有风险控制的要求。
        即便对于美国和其盟友的核心设备(军事等)的合作也并非完全开放,比如我们大量盟友参与了F-35战机的开发,但技术机密不同,可参与层次也不尽相同,以色列和澳大利亚就仅仅进入第三合作梯队。

        总之,虽然参议院的报告看起来明显的理由不足,但对于国家安全问题谨慎总是好的。



        电脑报:商业的开放导致创新强劲,正是这两点让今日之美国谓之于美国。可是如果对中国企业如此,是否背离了美国的价值观?是否危害到美国核心发动机的动力源泉?


        刘谦:关于对中国企业的贸易保护,我一直有自己的看法。
        我是做技术的,而且可以说是相关领域的尖端技术,对中国企业的模仿能力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其实现代科技中核心部分已然从硬件转移至软件、IBM的设备、思科的系统还是Juniper的防火墙,最终的核心价值都在软件上,我们经常看到美国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设计生产的设备在很短时间内被中国企业模仿和超越。
        当然,超越指的是价格。而且这种侵权极难界定,大部分时候这些中国产品都对代码、系统或硬件做些许不重要的更改,而实际上却对美国企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我记得中俄军事贸易也总有类似事情发生。所以谈到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歧视并不是不能理解,但中国有中国的权利,如果可以证明美国政府有歧视或贸易保护,中国政府完全可以将此事提交至国际组织调停解决。
        同时我们环顾硅谷,可以发现大量高科技,高产出的企业都是中国人创办的,所以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并不反感,甚至双手欢迎,但对大量制造型企业却总持怀疑态度。
        而谈到美国商业社会开放和自由,我认为这是有条件的,而条件就是国家利益。反恐最严重时,在美国言论其实不自由,交流不开放,CIA和FBI随时可以查看人们的电话或邮件,原因就是反恐。

        电脑报:听完你的这番观点非常感慨,你一直以来接触企业级设备,能否谈谈对于国产企业级设备的看法。


        刘谦:如果不能够在产品端有足够的创新和专利,中国企业很难再通过之前的战略取得满意的成长。
        我共事过三个国家级研究中心,绝少见到中国品牌的大型设备,中国货最多的还是鼠标、键盘、电脑、路由器等等。其实我个人不认为中国产品不好或质量不高,但中国设备在商用领域的确很难跟大型国际企业竞争。
        商用不像私用,不像我们买一台相机,对于一个大型企业,上百万美金的投入意味着整个公司的信息和数据都要依靠这些设备。
        美国大型设备企业注重历史、口碑、专利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可称道的优势非常多,而中国企业的主要优势是价格,所以如果你是一家美国大型企业或世界级企业,你会在采购数据、安全、处理系统时首要考虑价格吗?

        当然不会。有一些企业或国家,比如非洲、南美或一些大型企业的边缘化设备采购会优先考虑价格,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这些企业在那儿做得不错而在美国、欧洲或日本斩获不佳的原因。


        电脑报:中国已经不满足于初级产品的价格和制造,转向大型高利润的企业级设备是必然趋势,但同时遇到像这次危机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之后的挑战?


        刘谦:中国的转型是必然,也是历史趋势,这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都得到过印证。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过程,模仿和加工当然在起初必不可少,如果你不能锻炼出优秀的加工团队,制造出精准的加工设备,训练出优秀的管理人员,往后的创新必是虚谈。在今天,我们更应该把所有精力专注于自身发展和快速转型,而不是纠结于这细枝末节。
        有些问题我们可以找国际组织,我们可以找政府和WTO也可以借机做做营销,但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主要矛盾是什么。真正加快内部转型才是外部发展的坚实支撑。
本文出自2012-10-22出版的《电脑报》第42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王润武)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