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十八届三中全会带来的信息化发展商机
  • 2013-12-11 16:47:38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黄旭
  • 作者:
【电脑报在线】改革,意味着机遇,意味着要改变原有的产业形态,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闭幕,我国政府公布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开启了中国二次深化改革的序幕。其中金融创新、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等诸多改革内容,将对IT多个细分领域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新一轮信息化发展浪潮将接踵而来,嗅觉灵敏的IT厂商正忙于勾画自己的发展蓝图……
   改革,意味着机遇,意味着要改变原有的产业形态,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闭幕,我国政府公布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开启了中国二次深化改革的序幕。其中金融创新、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等诸多改革内容,将对IT多个细分领域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新一轮信息化发展浪潮将接踵而来,嗅觉灵敏的IT厂商正忙于勾画自己的发展蓝图……
金融创新,增加行业IT“软”需求
  随着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内资本市场加速变化,金融创新逐步进入落地阶段。此次《决定》中涉及的多渠道股权融资、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向在今年就已经开始逐步落地,而金融创新中的大部分业务都需要IT系统的支持,这将带来金融IT系统建设的刚性需求。
  
     金融创新需要IT系统支持
  谈到金融IT系统建设,大家或许会想到近几年银行业所掀起的信息化建设。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从而引起金融理论与实务发生根本性、革命性变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造金融体系经营、管理、服务创新模式的系统工程。这不仅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前提,也是IT技术作用于经济的最佳切入点。经过前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当前金融领域对于IT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大规模设备采购和基础建设时期即将结束,未来如何利用IT技术来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将成为金融IT系统建设的最关键问题。
  虽然在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国内银行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局部应用和内部集成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与国际同行比较,中国银行业、金融业的信息化在应用的丰富性、完善度、管理的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大差距。导致这种局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以前金融IT系统建设中普遍存在“偏硬忽软”的问题,服务与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发展速度,金融信息技术软件投资相对于硬件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结合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国际发展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金融信息化体系建设必须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因此,如何优化数据管理,如何实现绿色存储,是目前金融IT平台最需要考虑的问题,而金融行业的IT需求也将从以前的 “偏硬”向 “偏软”转变。
  那么这个转变有多大呢?据研究机构IDC发布于2010年的一份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银行业整体IT规模为595.7亿元,其中硬件产品投入(包括IT硬件和网络设备投入)达到393亿元,占总体投入的66%;成型软件产品投入达到41.1亿元,占总体投入的6.9%;IT服务投入为161.6亿元,占总体投入的27.1%。但到2015年,IDC估计银行整体IT市场将达1073.4亿元,2010年至2015年的复合年平均增长率为13.3%。如果将市场拓展到包括银行、券商、租赁、基金、保险等整个金融行业,这一潜在的市场规模还更大。用友金融公司总裁李友说,目前每年仅金融机构软件服务就有700亿元左右的市场,而金融行业软硬件总体潜在市场有1000亿元至2000亿元。因此中国金融信息化市场未来巨大的需求无疑为中国IT系统集成厂商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契机,而如何抓住商机,充分满足广大金融企业的市场需求,是中国IT厂商考虑的关键所在。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物联网或迎来井喷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各种食品安全“门”不断考验着消费者的承受力,让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因此《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这背后同样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撑。
  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经历了养殖种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现行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涉及农业、质监、工商、商务、卫生、药监等诸多部门,容易出现重复监管或监管盲区等问题,这都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障碍。以前许多城市已经建设了相关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如全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启动于2010年,率先在部分城市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信息追溯链条。目前,在全国35个试点城市,消费者只要到纳入追溯体系的超市、菜市场买菜,通过条形码就可以查看食品的“身份”。但食品追溯编码没有统一,阻碍了食品安全信息的互通。这时,基于RFID射频技术的物联网信息化技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可实现食品的全程可追溯。
  
  肉菜和蔬菜可追溯系统的模型
  目前RFID射频技术已经逐步成熟,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越来越低,在食品药品中普遍使用已成为可能。如果用它代替目前的条码产品,并搭建全国性的物联网平台,在所有食品药品生产相关企业推广使用,不仅消费者可以方便地了解食品药品的“来龙去脉”,也为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技术保障。

  我国政府已经开始积极开展基于物联网工程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设试点,如北京市明年就将重点开展食品安全物联网工程,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实时感知、传输、查询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信息;通过统一的追溯信息平台,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流向可跟踪、伪劣食品可找回、储运信息可查询。此外,商务部计划在“十二五”末,争取让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覆盖到所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并涵盖肉类、蔬菜、禽畜、水果、水产品、食用菌、豆制品等各类食品。按照现有试点城市的投入规模进行简单估算,整体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可以预期的是,伴随着《决定》会议精神的逐步落实,各地加大进行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措施还会增加,或许会让以物联网为代表的食品溯源信息化产业迎来快速发展。

本文出自2013-12-09出版的《电脑报》2013年第48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